武漢團隊歷時10年設計“天路”
專家組長人生句號留在墨脫
墨脫——藏語意為“花朵”。今日,中國最后一條通縣公路——墨脫公路的嘎隆拉隧道開通。這條被稱為“天下第一難的”的公路,是總部在漢的中交二公院歷時10年設計的。
39歲的何先志是墨脫公路項目的負責人。差一點,他的性命就丟在墨脫。在嘎隆拉隧道即將開通之際,本報記者獨家采訪了這位常年奔波在項目上的“空中飛人”。
天下第一難的路 花了6年勘探
除了火山,墨脫境內遍布“滑坡、塌方、泥石流、地震、雪崩、冰川、水毀等20多種地質災害”。
墨脫縣的東北西三面被喜馬拉雅山脈阻隔,被稱為“高原孤島”。 歷史上修過幾次路,均因地質條件惡劣而屢修屢毀。是我國2100多個行政建制縣中唯一不通公路的縣。
2001年,二公院派出一支26人勘測隊,在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中徒步34天,勘探440公里。何先志說,“墨脫的地質資料幾乎是空白,二公院用了6年時間,完成實地勘察,建立了公路沿線所有地質災害發(fā)生地、地質險情資料,摸清脾性”。
墨脫公路全線,南北高差達2000~3000米。北段是喜馬拉雅高山寒帶,南段是雅魯藏布熱帶雨林,幾個小時,就跨越了“四季”。
何先志記得,有一次,早上3時就起來翻越嘎隆拉山脈,趕在太陽曬軟冰雪之前翻過山峰,減少雪崩的危險。“走了7個小時,雪齊腰深,11點才走出冰川險地。”
為了避免隧道的出口避開雪崩頻發(fā)之地,設計人員甚至要趟冰湖,“腿都失去了知覺”。
在墨脫公路設計中,二公院首次在國內公路行業(yè)中利用衛(wèi)星影像測繪地形和地質判釋。墨脫1100公里路段,每一個地質災害易發(fā)點,每一種地質災害的應對方式,全部是設計者一步步用腳走,“理論加實地驗證”做出的公路設計。
據悉,墨脫公路的選址一共8條線。二公院將8條線篩選至3條,最后又優(yōu)化至1條。其中最有可能的3條線路都進行了徒步實地考察。
嘎隆拉隧道 打破一年通車3個月的“冰封”
地質奇特的墨脫,北邊被雪山一年封冰達八九個月,中部和南部的谷地則呈現(xiàn)亞熱帶濕熱氣候。
橫臥中部的嘎隆拉山脈,成為墨脫公路的“季節(jié)大門”。 每年10月底大雪封冰的時候,墨脫南部的世界就與群山以北“隔斷”了,墨脫公路一年只能用3個月。
“‘拉’就是埡口的意思”。何先志說,為了讓墨脫公路按設計目標實現(xiàn)通車八九個月,二公院決定建嘎隆拉隧道,穿越冰川封凍。
嘎隆拉隧道地處喜馬拉雅斷裂帶上,是迄今為止國內穿越斷層最多的高原隧道,被稱為“隧道地質病害百科全書”。 而且,當地每年發(fā)生能明顯感覺到的地震3~5次。
“沒有工程措施,隧道將面臨被地震或地質斷裂帶‘撕開’的危險。”隧道還面臨冰川融水、隧道涌水等難關。
二公院為墨脫公路展開了防凍漲、防排水、保溫等課題研究,配合施工單位采用混凝土抗凍融等12項施工工藝,先后攻克大塌方、大縱坡、大涌水、大斷層等我國高原隧道建設世界性難題。
嘎隆拉隧道的難度,從其規(guī)劃書上可見一斑:“嘎隆拉隧道在完成后還將力爭抗御6.5級以下地震;隧道錯位26厘米之內不影響通行;極寒天氣下隧道內徑1米內不發(fā)生凍結。”
25年跟蹤 幾代人接力畫“天路”
中交二公院副總工程師何天牛沒能看到嘎隆拉隧道的貫通。今年元月,他從墨脫回來當天,患心肌梗塞去世。
從2001年起,何天牛每年至少要去一次墨脫,每一次徒步考察歷時一個多月,最長待了7個月。他是墨脫公路專家組組長,何先志說“每一個方案他都參與了,每一個地方都有他的足跡。”
史經廣是二公院進入墨脫的第一人,原交通部墨脫調查組副組長。1984年他就為墨脫公路勘探。“當時沒有帳篷,走到哪,睡到哪,地下流水天上下雨。”
從1984年至今,二公院幾代人為墨脫“天路”做設計。雪崩、滾石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生命。有一次翻越嘎隆拉山峰時,何先志一只腳踏空,幸虧身邊的門巴兄弟一手抓住了他。“要不是他一手抓著樹干,我們兩個人都會掉下去,腳下是雅魯藏布江口。”
墨脫公路明年建成,將為開發(fā)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旅游、森林、水力等資源提供條件。墨脫是我國與印度接壤的地方,據悉我國還要在墨脫建4條道路,作為發(fā)展經濟、保護領土之用。墨脫公路是“第一個嘗試”。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