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建議建立《反浪費法》懲罰和杜絕浪費行為
在一些城市,不斷攀升的物價使得居民生活成本驟升,然而生活中的浪費現象依然無處不在:從不隨手關燈、關水的“小浪費”到婚喪嫁娶中的大擺酒宴,再到各種商品的豪華包裝……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270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4.3%的人感覺身邊的浪費現象普遍,其中47.5%的人表示“非常普遍”。受訪者中,“80后”占40.0%,“70后”占35.2%。
哪方面浪費最嚴重?92.6%的人首選“公款吃喝”
武漢市某餐廳老板吳敏經營的餐廳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每天都會“倒掉”上千元。她給記者算了筆賬:餐廳每天接待大約300人,人均消費50元左右,起碼有一半人不會打包剩菜飯,而平均每人的剩菜飯會占個人消費的1/5,一天下來僅扔掉的剩飯菜就價值1500元,一個月45000元,一年就是540000元。餐廳準備了3個大桶裝倒掉的剩菜飯,經常不到半天就裝滿了。
“前幾天,一個剛來的服務員不太懂規(guī)矩?腿私Y賬時,她看到桌上十來道菜都沒怎么動過,就多嘴了一句‘是否需要打包’。做東的客人覺得特沒面子,把她罵了一頓。”吳敏說,一般親友來吃飯打包的情況比較多,浪費情況比較嚴重的是婚宴和商務宴請。
吳敏的餐廳接待過各種名目的紀念會、公司年會等,“每逢大會,餐廳最暢銷的就是高端白酒,開了一瓶又一瓶。有些會議前每人分發(fā)的礦泉水,很多都是只喝過一兩口,就扔在地上了。”
不僅僅是酒宴上的浪費情況嚴重。北京市某廣告公司職員楊慧坦言,每當翻開時尚雜志看到當年的流行款,她都忍不住給自己添置新裝。“前年流行帶毛領的冬衣,我一下子買了兩件。這兩年又開始流行簡約的呢子大衣了,我就覺得毛領衣服挺土的,那兩件今年冬天碰都沒碰過。” 楊慧說,她的衣柜里有上百件衣服,很多都只穿過一兩次。不過她覺得,“如果這算浪費也是我個人的事情。你看每年電視里大大小小的‘海選’節(jié)目,得浪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
社會上哪些方面的浪費比較嚴重?調查中,公眾評出的前三名分別是:公款吃喝(92.6%)、公車濫用(83.1%)和城市道路反復修筑(76.2%)。接下來還有:商品精美包裝(63.6%)、水資源(59.3%)、糧食(47.3%)、能源(46.8%)、品牌衣飾(44.5%)等。
節(jié)約網創(chuàng)始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李曉群,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社會各個領域的浪費現象都十分驚人,“從普通民眾的奢靡型浪費,到部分地方政府的形式主義浪費和決策型浪費,已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李曉群說,不少城市的建筑壽命只有30年,就是一種極大的決策型浪費,F在全國的600多個城市中,竟有183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又不知道有多少房屋要被拆,有多少資源要被浪費了。”
“評價一個人時,如果說他浪費多,他很可能若無其事,泰然處之。甚至有人標榜浪費可以讓自己顯得有氣派、大方、不小家子氣等,不以為恥,反引以為榮。這是我們社會必須要警惕的問題。”李曉群說。
85.3%的人反對浪費
不久前,合肥市某國企職員鄭曉染參加了表哥的婚禮。婚宴后,她奶奶發(fā)現,多數酒桌上的雞湯幾乎沒動過,于是開始打包。沒想到,表哥極力阻止奶奶打包,“他說,‘當著那么多人,不是讓我們做兒孫的沒面子嗎?這會讓大家覺得我們對你不好’。”
鄭曉染說,雖然奶奶最終放棄了打包,但這件事讓她一直十分糾結:“為什么現在節(jié)約反而成了一件丟臉的事?” 調查中,69.3%的人認為,如今浪費成了一種“面子消費”。對于當前浪費現象普遍的原因,79.4%的人認為源于“炫耀消費成風”,59.6%的人認為原因是“對浪費的道德批判太弱”,37.1%的人覺得“太節(jié)約會沒面子”。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智效民曾表示,浪費現象普遍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中國是禮儀之邦,也是個人情社會。重禮儀很容易導致形式化,重人情則意味著更注重別人的看法。這就是中國人一事當前,首先要考慮‘面子’問題的根本原因。”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鳳則認為,通過浪費體現“面子”達到炫耀目的的現象,并非中國文化特有,“日本人的面子觀念也很強,他們會通過在衣飾上的浪費等,體現自己的品位和階級。”
“炫耀消費的產生,源于人類的競爭本能。”孫鳳教授說,在現代社會,人們?yōu)榱苏蔑@自己的競爭能力和優(yōu)勢,往往通過財富的炫耀來實現,所以才會浪費泛濫。她認為,我們應借鑒歐美國家近年風行的新消費觀念——消費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給別人看。
“現在‘面子消費’的普遍存在,與時尚媒體和商家的推波助瀾也有很大關系。“孫鳳指出,“時下,很多時尚媒體和商家不斷向年輕人營銷時尚,抬高人們的基本生活成本,引發(fā)攀比消費。這應引起政府和學者的關注。我們不能讓人們的消費觀完全受市場左右。”
近年來,李曉群一直呼吁國家建立《反浪費法》,懲罰和杜絕浪費行為,構建節(jié)約型社會。“上世紀50年代,我國進行過一次聲勢浩大的‘三反運動’,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F在政府也應該把反浪費列為重要舉措。” “目前在很多西方發(fā)達國家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節(jié)約觀念已根深蒂固。”李曉群說,在德國的很多餐廳,如果顧客點菜過多,那么服務員會直接拒絕客人繼續(xù)點餐。而在我國,不少餐廳只顧賺錢,希望顧客多點餐。“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建立規(guī)范,杜絕社會上普遍的浪費行為。陜西省的做法值得推廣。”
去年7月,陜西省政府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節(jié)約糧食反對浪費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節(jié)約糧食、反對浪費的八項措施。其中提出,各餐飲企業(yè)要根據用餐人數,提供“半份、半價”既節(jié)糧又省錢的用餐方式,要在餐廳擺放提示牌或張貼宣傳畫,提醒用餐人員注意節(jié)約。
不過,孫鳳教授擔心《反浪費法》的可行性不強。“浪費國家的錢肯定是一種犯罪,但浪費自己的錢如何算違法?比如,現在很多人已經把奢侈品當做必備品了,你怎么告訴這些人購買奢侈品不僅浪費而且還違法呢?”
本次調查中,73.6%的人坦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浪費行為。85.3%的人對浪費現象表示“反對”;也有6.5%的人認為,這是“個人權利,無可厚非”。(本報記者 肖舒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