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然聳立的慈孝兼完坊。
“慈孝兼完”牌坊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為旌表奉直大夫王懷遠之妻敕建的“節(jié)孝坊”。因石坊中間橫額上有工部郎中史大倫所題“慈孝兼完”四字得名。慈孝兼完牌坊座東朝西,寬8米,高7米,通身為全石仿木結構,中間兩根坊柱上,前后兩面分別刻有“天姥三貞垂萬古,女宗九烈表千秋”和“柏節(jié)凌霜經四起,興風寒裸撫三極”的對聯(lián)。牌坊上下采用浮雕、透雕、圓雕三種工藝精工細刻,各種人物故事、動物、飛禽走獸圖案造型活靈活現(xiàn),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藝術價值。
濟寧城區(qū)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霍家街。在這條街上,聳立著一座坐東向西的石牌坊,這座牌坊是為表彰當時的國家級道德模范而建造的,也是濟寧市現(xiàn)存的、唯一表彰“國家級”道德模范的節(jié)孝牌坊。
路人多不識其真面目
8日下午4點,霍家街上,稀疏的市民穿行在街面上,偶爾有電瓶車、自行車穿行其間。在家長的帶領下,小學生們嘰嘰喳喳地從石牌坊旁邊走過。鮮艷的紅領巾、黃色的校服,給古樸、莊重的石牌坊增添了一絲生機。
60歲的王先生是鐵塔寺小區(qū)的居民,他經常路過石牌坊,有時候在石牌坊旁邊和鄰居們拉家常。“上面有很多人物、石獸,雕刻非常精美。我有時候會仰起頭看幾眼,覺得文化味很濃重。”王先生說,“我屬于這個小區(qū)的新居民,在這個小區(qū)居住了10年左右。鄰居們說它是一座節(jié)孝牌坊,但小區(qū)里很少有人能說起它的由來。”
牌坊的西側豎立著一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通過這塊石碑,很多市民意識到這是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關于它的歷史,很少有人能說起。”市民胡先生經常路過石牌坊時說。
一直藏身于鬧市居民區(qū)
“霍家街一帶文化底蘊深厚。”濟寧市地名辦原主任張培安介紹,這一帶曾是官宦之家的居住地;艏医忠驗榍宄錉钤艟S鼐居住在地區(qū)而得名,他是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武舉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武狀元,后來官至副將,相當于四品官。西邊的里唐子街居住者孫氏家族,南面居住著曹家(秀才)。紅牌坊街還出過兩名文狀元,孫毓溎和孫如瑾。
現(xiàn)在的霍家街是南北方向的,石牌坊為什么是坐東向西的?濟寧市博物館原館長朱承山表示,一般情況下,牌坊都是跨路而建的。“這座牌坊坐東向西,原來這里肯定有一條東西方向的街道。”
張培安表示,歷史中記載,原來的霍家街實是東西方向的,且直通到人民公園。后來因為城市改造,這條街道被堵死了。
“上世紀90年代之前,這里是另一番景象。”朱承山回憶說,當時石牌坊下有住戶和商戶,正是因為這些居民,它才沒有被破壞。當時這一帶的居民、房屋很多,人們只能看到它的西面,看不到它的東面,房子的墻體擋住了視線。
彰孫氏節(jié)孝清代建造
濟寧學院歷史系教授吳國柱曾寫過介紹慈孝兼完坊的文章。“乾隆版《州志·列女上卷二十九》中記載,孫氏,王懷遠妻,康熙三十年(1691年)夫亡,守志奉撫三子成立。雍正十三年(1735年)有司奏請旌表,乾隆二十一年奉敕建造。”
朱承山介紹,這是當時表彰道德模范的一種形式,這位孫氏應該相當于國家級道德模范。
“它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朱承山說,牌坊上刻有石獸、人物、花鳥等,這些構件的雕刻相當精致,采用了透雕、浮雕等雕刻手法。即使采用現(xiàn)在的雕刻手法,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水平。
“牌坊分為節(jié)孝牌坊、功德牌坊、科第牌坊和紀念牌坊四類。”朱承山介紹,解放前濟寧城區(qū)有10多座石牌坊。
修舊如舊是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朱承山表示,這座石牌坊是原址保護,2008年曾進行過加固維修,清除上面的雜草,并更換過部分受損的構件,其他方面都是保持原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