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建成的白朗縣青少年活動中心,學生們在上體育課。楊寧 攝
夏日陽光如同油彩,把山坡上的牛羊染至金黃;和哈達一樣潔白的云朵,掠過山尖向遠處緩緩飄去……群山懷抱、河流撫過,白朗以它最嶄新的面貌,靜靜佇立在雪域高原。
一排排嶄新的太陽能路燈,在夜晚傳遞著陽光的能量;一片片青稞和油菜花田,用最富活力的顏色醞釀著即將到來的豐收場景;一座座新房里傳出的歡聲笑語,折射著藏族同胞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一間間設施完善的校舍里,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孕育著無窮希望……濟南對口援藏20年,藏族同胞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白朗的民生改善已成公認的亮點。之前“天黑靠蠟燭” 如今上百個行政村通電。
到現在,農業(yè)技術員張際明還清晰地記得,14年前他和妻子剛從濟南來到白朗時的種種不適應。“剛來時,我們在縣城待了幾天就下鄉(xiāng)教當地農民種菜技術。當時住在村委會的一間屋子里,2000年時村里還沒通電,我們點了一年多的蠟燭,直到2001年下半年村里才通上電。通訊也不方便,想打個電話,得騎上三四十里路的自行車上縣城,路也不好走……”張際明說。
如今,白朗的面貌已煥然一新。濟南對口援藏20年,白朗11個鄉(xiāng)鎮(zhèn)已有6個通了水泥路,111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訊”。不僅如此,還完成了農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點建設7086戶,4.5萬人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新房;完成了85個行政村環(huán)境綜合整治,硬化村道25.5萬㎡,藏族同胞們出行更便捷、生活環(huán)境也更加舒適宜人。
街頭,新增的一盞盞太陽能路燈,折射著白朗縣城城建水平的提升。據了解,濟南對口援藏20年來,縣城的面貌也變得煥然一新:縣城城區(qū)面積由早先的0.5平方公里擴展至2.5平方公里,整整增加了4倍,而且,還形成了“三路五街”的交通路網,縣城的濕地、林卡和周邊環(huán)境也得到了全面保護。
之前“水渠頻罷工” 如今白朗縣城全天供水
在位于年楚河畔的白朗縣嘎東鎮(zhèn),時值7月,田里的青稞長勢喜人。但在以往,嘎東鎮(zhèn)幾乎每年都有1.5萬畝青稞和冬小麥面臨“灌溉難”的問題。“這1.5萬畝青稞和冬小麥,都要靠鎮(zhèn)上的宗薩水渠供水灌溉,可年楚河水位下降,宗薩水渠經常沒水。”嘎東鎮(zhèn)黨委書記尼瑪旺拉說,嘎東鎮(zhèn)是白朗縣的糧食主產鎮(zhèn),宗薩水渠頻頻“罷工”,非常影響當地糧食生產。
今年,嘎東鎮(zhèn)的村民們再也不用為“無水澆田”發(fā)愁了。“我到嘎東鎮(zhèn)調研時,當地農戶紛紛反映農田灌溉難的問題,希望這個問題能盡快得到解決。”濟南第七批援藏干部、白朗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李強告訴記者,藏族同胞的期盼就是援藏干部的努力方向,濟南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實施了“宗薩水渠導流壩工程”,一次性解決了水渠沿線農田灌溉難的問題。
這只是援藏干部們在白朗開展的眾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的一個。20年來,歷屆援藏干部都大力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白朗農牧區(qū)人畜安全飲水問題。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援藏干部們投入援藏資金2000多萬元,于2011年實施了“縣城供排水及防洪工程”,實現了縣城24小時不間斷供水,解決了縣城居民吃水難、排水難及縣城受雨季泥石沖擊的問題。
之前“學校是土坯” 如今用上多媒體教室
現在,28歲的醫(yī)生平措已經能為病人做膽結石、疝氣等手術了。“以前這種手術我根本無法完成。”平措說,他曾在日喀則衛(wèi)生學校學了3年醫(yī),來到白朗工作后,他成了濟南第七批援藏技術干部、白朗縣衛(wèi)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張剛的“徒弟”。“他手把手教我手術操作方法,帶著我一起做手術、處理急診……”在張剛的幫助下,平措的手術水平有了很大進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