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一直在關注,只是沒有形成系統(tǒng)而又理性的想法,所以只有在這里閑談。一是關于網絡游戲的安全級別問題。一個負責人的游戲商家必需要把游戲種類進行分類,以游戲暴力血腥級別對玩家進行限制。什么年紀的玩家才干玩什么種類的游戲。目前我們這種顯性的級別分類沒有明白。二是游戲的發(fā)展方向。我們鼓勵益智游戲的開發(fā),但是我們要堅決抵制低級的讓人無法自拔的高花費長時間投入的游戲。這種把現實社會模仿在網絡之中,讓人的精力處于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jié)的現象,這本質是一種慢性的精力鴉片。我看了好幾起關于未成年人因為迷戀這種游戲而自殺的案例。這種與其說是情勢的“自殺”,還不如說是本質的“他殺”。這種“他殺”不是我們概念法學中的現象,我們只有求助于哲學來說明。惋惜的是,我們的力量太單薄,對游戲商家進行指控非常的艱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地位牢固具有非常強的優(yōu)勢,還不如說這是一場由科技導入的文化、觀念以及所滲透的各學科之間的“文明”挑釁和爭斗。這種爭斗不僅僅只是削弱和規(guī)范幾個游戲商家的權勢和市場規(guī)矩,而是要轉變全部社會的結構和格式。這些被游戲拖下水的不知家在何方的孩子僅僅是這場無形社會格式變動的就義品。
談起這個話題,很是沉重。利益總是博弈的。對于游戲開發(fā)商而言,“不讓人上癮的游戲不是好游戲”,也許這句所謂的行話僅僅只是界定在一種純粹的商家利益之上的技巧性話語,它不具有社會整體利益的大局觀念。發(fā)展社會,不僅僅只是發(fā)展一個行業(yè)而必定就義一些無畏的生命和利益。發(fā)展社會,首先要站在社會的前沿,高屋建瓴和兼顧計劃。我們的社會在進步,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從小區(qū)域的法律范疇來講,保護國民的合法私人財產和誠貴的生命已經以實然的情勢表現出來了,那么,我們就應當懂得這個社會整體發(fā)展目標和精力,即生命的尊重和保護是我們每個國民所應履行的任務。無論每個社會角落和區(qū)域的發(fā)展狀態(tài)如何,經濟效益如何,都不能夠違背尊重生命和保護生命的社會整體精力。不尊重生命,再多的金錢和物質的發(fā)展都失去了意義。誠然,我們不能夠保證每一個生命都能夠獲得安全的生存空間,但是,我們要有任務建立一種防備機制和賠償機制。
我們的力量太微弱,我總是感嘆自己,想以一種安靜的無欲無求的心態(tài)去生活,但是我發(fā)明那是退休老人的專利。我不具備這種資格。一個只想著安靜以待的人,僅僅想著獨處的人是一個不負社會義務的人。義務,不僅僅是對自己,對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還要對全部社會負起義務。不僅僅是自掃門前雪,還要時刻的關注社會的發(fā)展。我今天以閑聊的方法在這里胡言幾句,沒有條理和規(guī)整的思維,還要請大家諒解了。
第二個話題:駁湯敏先生--擴招就真的一點錯都沒有么?
對于一個經濟學家,被人們一直稱為“教導產業(yè)化之父”的亞洲開發(fā)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在新浪上邊發(fā)了一篇帖子“擴招擴錯了嗎”。
是的,擴招政策為經濟范疇貢獻了宏大力量,為當時的政府解決了就業(yè)壓力等宏大的社會力量,可以說確實是緩解了一時之艱苦。但是,這種所謂的良策就像黃河的沙子,它并沒有徹底解決,而是把問題和義務推向了黃河下游,慢慢的沉積形成淤泥,社會就業(yè)問題畢竟沒有解決,這種所謂的“拖”法讓所謂的經濟學家的臉面無處可放。對于一個經濟學家,不僅僅要考慮經濟范疇的GDP增加率,如果僅僅是處于拉動社會經濟良好循環(huán)的目標,就顯得狹隘了。先來看看我們這群不幸的恰恰趕上這班“末班車”的現實情況。99年履行擴招,很多人的大學夢總是圓了,但是,我們必須搞明白的一個事實前提是,大學不是福利機構,而是培養(yǎng)高端人才的專署機構。如果把大學的定位僅僅是幫助更多的人實現所謂的大學夢,很多不具備進入大學專業(yè)化學習的人也由此進入了“大學”,成果可想而知了。人才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層次性。初端的、中端的、高端的人才都需要具備。技校和專門的培訓機構還是要在這個社會中引起高度器重,目前的社會情況是,遍地都是所謂的大學畢業(yè)生,而很多工種的特別性和局限性盼望能夠招到專業(yè)的技工師,這里呈現了抵觸,大學生不具備這些專業(yè)的技工技巧,而職業(yè)技巧學校在這個社會教導浮夸風的形勢下風雨飄零、搖搖欲墜,人們不愿意再去接收職業(yè)技巧學校的教導,這種技巧工人供給與市場需求產生了抵觸,接口錯位,成果可想而知了。就說我們的法學教導,幾乎只要是個學校,都設有法律專業(yè),幾乎只要想去讀法律專業(yè)的學生都可以達到所謂的幻想,沒有一個基礎的資格門檻,這對法學的發(fā)展是極其的不利的。我只在此說說德國的法學系統(tǒng)設置,他們有著一套嚴格的篩選機制,最后能夠讀法律專業(yè)的學生,按照他們的話講是“最優(yōu)良的人才具有讀法學專業(yè)的資格”,其篩選不僅僅是對智力的挑選,更是對道德的遴選。而我們國家的法學專業(yè)系統(tǒng)設置看似內涵豐富,本質是“大鍋飯”似的福利院。這種福利院設置對社會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最后的成果不僅僅是害了社會,更是害了學生自己。四年過去了,大批的金錢和精力投入進去了,卻發(fā)明市場的天平失衡了,工作成了最大的問題。當就業(yè)壓力的社會問題嚴重之時,國家又開端撥動天平鼓勵持續(xù)讀書了。是的,對于很多盼望從事科研的同學來說,是一種人生的盼望,而對于僅僅以此為跳板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的同學來說,他們在這種鼓勵持續(xù)教導的引誘中孕育盼望,而在三年研究生畢業(yè)的時候卻徒生一絲一絲的掃興,乃至怨恨了。有種難以言欲的無助和上當上當感,這種難受沒有特定的歸責對象,陷入了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之中了,想跳出,卻怎么努力也無法跳出,這種社會似乎是一張無形的網,你渴望著沖破,卻像昆蟲被粘在蜘蛛網上了。是的,湯敏先生說就業(yè)者要放下眼光和架子去工作。不用湯敏先生明言,我們自己已經不得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了”。我們回頭來看這種放下架子去就業(yè)的工作,僅僅只需要具備大專學歷的知識我們卻不得不以研究生的知識系統(tǒng)為之服務和工作,對于社會資源和成本來說,是浪費還是節(jié)儉?一個廣州園林局一年就引進了71名博士,他們能否真正施展自己的價值,社會人才資源是否能夠得到充分利用,這種人才與社會的利益關系是否真的能夠各得其所?對于社會來說,畢竟是可喜的經濟杠桿的雙贏局面,還是一種掉進泥淖的悲哀結局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