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西方哲學思想史上,關于人性問題雖然大多持人性本善論,不過他們對于人性的論述著重點又各有不同,如有的講德性、有的講理性、還有的講感性。蘇格拉底首先開創(chuàng)了德性主義的人性理論模式,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人緊隨其后,逐步奠定了德性主義的人性理論傳統。從蘇格拉底開端,古希臘哲學開端從自然哲學轉向倫理道德哲學,人的問題被凸顯出來,人的哲學也被確立起來。蘇氏認為“德性即知識”,“道德與智慧初無差別,而邪惡系由無知而來。”人性本自具有善的真知灼見,本來的真知應當為善,人之所認為惡者,由于沒有知識,致使斷定錯誤。蘇氏的德性主義人性論,在隨后的古代哲學家的人性觀念中被貫徹下去。善的知識被看作是為人的基本,廣泛的德性被視為人的安身立命的東西。柏拉圖在此基礎上,對于人性又提出“情欲、意志與理性”三分的論說,認為人之理性本來是善的。他把人的存在劃分為靈魂和肉體兩個部分。靈魂是不逝世的和完善無缺的,肉體則是短暫的和虛幻的。靈魂決定著人的本質,并把人引向至善和永恒;肉體不是人的本質所在,他只會把人引向墮落。而人的靈魂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情欲、意志和理性。在他看來,正是這三個部分構成了人性的基礎內容。靈魂之中,情欲是最低等的和最盲目標,意志居中,理性是最高級的和最蘇醒的。柏拉圖一方面延續(xù)了蘇格拉底的德性主義路線,另一方面加重了這條德性主義路線中的禁欲主義偏向。他提出了一個理念至上或者叫作理性至上的解決計劃,使人的生命運動被納入到理性的金科玉律之中。接著亞里士多德提出中道人性主義,他認為理性的本質或者道德的本質,就在于遵照中道。人的行動具有三種偏向:一種是遵照中道的德性,另外兩種是惡行(即過度和不及)。在人的生活之中,過度和不及都會帶來惡行和災害,唯有中道能夠給人帶來善行和成功。古代人性思想發(fā)展到亞里士多德這里,大體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人性理論系統。人被定位在理性的本質規(guī)定之中,同時也被定位在社會的等級秩序之中。節(jié)欲和慎思,被看作是人之為人的標記。重精力輕肉體、重理性輕感性,重社會輕個人,重德性輕利欲,成了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代哲人們的人性理論原則。然后,經院哲學風行,該派代表人物托馬斯又提出了他的神學人性論主意。他把人的德性劃分為實踐的德性、理智的德性和神性的德性三種。實踐的德性是一種意欲的德性或習慣的品性,它還要服從于作為一種理性思維習慣的理智的德性。當然,它們都還是自然的和有限的德性。只有神性的德性才干使人超出自然的限制,最終獲得一種至善的幸福。在他看來,神學和人學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如同神性和人性是聯合在一起的一樣。在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范疇內,托馬斯的神學人性論反應了宗教思想的發(fā)展變更。
文藝復興以后,理性主義的哲學思維原則占了主導地位,并領導近代西方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變更。在近代西方哲學的人性觀念中,霍布斯的自然人性論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經驗論的人性思維模式。這種人性論受制于機械唯物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及其方法論,強調人作為自然物體而具有的先天本性,強調人的物質愿望及其趨樂避苦的所作所為。與此同時,這種人性論又抱著理性至上的主意,把理性看成是人類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基本保證。在他看來,人不過是一架運動的機器。人的行動不過是人體的機械運動的體現而已。人體的機械運動產生了人的所有情欲需求和感官快活。人人都想得到快活和幸福,人人都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因此,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對人就像狼一樣”。為了各自的私欲,人與人之間不斷呈現抵觸;為了爭取和占領更多的財富,人與人之間不斷爆發(fā)戰(zhàn)斗。社會沖突的大批存在,闡明了自私自利乃是人的本性。
德國古典哲學不僅是近代西方哲學的高峰,而且也是近代西方人性思想的高峰。如果說英法兩國的啟蒙思想家們重要是按照自然原則來說明人性的話,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則重要是根據歷史原則來答復人的問題。康德是最具代表的一個。他認為,人始畢生活在兩重世界中:一方面,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人必須服從于自然世界的生成規(guī)律;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的存在物,人可以超呈現象世界的斷定性和必定性,可以憑借自由意志而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道德出于理性的本質,標記著人的存在的自覺自律性。人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固然有尋求感官刺激和物質滿足的本能需要,但人的最終落腳點在于超出感性的束縛而去服從“人是目標”這一最高的道德命令。德性的最高命令請求把人當作目標而不是手段。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