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 名導老將的競技場
金光閃耀的金棕櫚獎讓戛納電影節(jié)成為充滿榮光的殿堂,全世界最好的電影都希望進入這座殿堂。但新世紀以來,電影藝術總體水準大大不如黃金年代,新秀普遍不如成名的老導演。困于輝煌過去的戛納,也逐漸傾向于向那些名導們、熟客們頻頻拋媚眼,以期穩(wěn)住陣腳。但是,日漸保守的結果,卻造成了無驚無喜的遺憾,那些先鋒作品日漸成為點綴。
盡管戛納不愿將電影藝術變成商品,但也無法排斥商業(yè)味道的籠罩。近年戛納電影節(jié)更是把瑪麗蓮·夢露這尊好萊塢女神的形象作為電影節(jié)的代言,此舉與其說是向夢露致敬,還不如說是為戛納增加一點對眾生的吸引力。法國人自己也抱怨,金棕櫚越來越商業(yè)了,電影發(fā)源地的血統(tǒng)不可避免地雜質化。盡管評審團對歐洲電影更加慷慨,但入圍的美國片越來越多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影人展現出越來越強勁的實力。
威尼斯 不是電影人參賽第一選擇
雖然歷史比戛納電影節(jié)悠久,但威尼斯的威名長期以來屈居戛納之下,往往不是電影人參賽趨之若鶩的第一選擇。不過,雖然威尼斯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但評判標準與戛納一樣,都是只看影片的藝術性。威尼斯電影節(jié)也發(fā)掘了不少新興的電影藝術家。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往往都是引領藝術潮流之作。而且往往有可能是該導演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一部作品。大多數金獅獎杯都被歐洲男性導演捧走,但從2000年以來美國影片也成為參賽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大戶。
柏林 青年才俊選拔營
如果說戛納是名導老將的競技場,那么柏林就是青年才俊選拔營。戛納所稀缺的新鮮血液,往往在柏林可以尋覓到。因此,不少藝術家把柏林當做進軍威尼斯、戛納之前的“練兵場”。
另外,柏林電影節(jié)鼓勵電影展現現實,針對現實發(fā)出藝術家的吶喊,因此,金熊獎的濃厚政治色彩從一開始就和戛納、威尼斯等競爭對手涇渭分明。
凱特·布蘭切特《藍色茉莉》劇照
【潛規(guī)則之最佳女主角】
凱特·布蘭切特今年很有勝算
相比競爭激烈的最佳男主角獎項,近年來實力派女演員青黃不接的狀況,有趣的是,從近10年得獎結果來看,似乎存在這樣一條潛規(guī)則:角色越悲慘,越有機會拿影后。比如去年詹妮弗·勞倫斯在《烏云背后的幸福線》中扮演的精神紊亂的失敗者,娜塔麗·波特曼在《黑天鵝》中扮演的患妄想癥的芭蕾舞演員,更不用說《生死朗讀》中凱特·溫斯萊特扮演的冷酷角色。
在今年的諸位入圍者中,凱特·布蘭切特出演的是生活陷入困境的悲劇女性,表演的復雜程度相當大。她扮演的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紐約名媛,丈夫是生意人,但因騙局失敗而畏罪自殺,她也跟著陷入困境。直到影片結束,她還是無法把握自己的未來。這個落魄名媛的角色可謂諷刺入骨,可悲又可恨,矯揉造作的姿態(tài)遭到無情的嘲諷與揭穿。各路影評人認為該片乃是現代版的《欲望號街車》,因此布蘭切特正如同當年的費雯麗,此番表演可謂正中奧斯卡評委下懷。這個角色早前已為她在各種評獎上帶來17個影后稱號,包括最近的金球獎劇情類影后。考慮到過去30多年來奧斯卡影后基本上非當屆金球影后莫屬,凱特·布蘭切特又增加了一點勝算。
其他影后單元入圍者不乏實力派,但實力派往往有獎在身,大多數時候他們沒有獲獎,并不是輸給同屆對手,而是輸在了“剛剛拿過獎”上。各位評審們內心都有一桿秤,如果這次演得還沒有上次好,將自動讓位給從未獲過獎的入圍者。今年入圍者中,梅麗爾·斯特里普前年已經憑借《鐵娘子》拿獎,另一位入圍者桑德拉·布洛克在2010年憑《弱點》加冕影后,加上這次她的入圍作品《地心引力》讓人感覺更深刻的是拍攝技術而非演員演技,因此獲獎勝算不如凱特·布蘭切特。
萊昂納多蛻變之路
《泰坦尼克號》
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那個帥氣、陽光、癡情的JACK一角讓萊昂納多紅遍全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