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奶老師”同事們的口中,記者了解到,這位老師雖然挺年輕,雖然現在教初一,但已帶了好幾屆初三學生,一般都是從初二開始接,接的班最開始的時候都不太好管,但到了初三畢業(yè)、中考的時候,班里同學無論成績還是其他方面,表現都很不錯。
教育局紀委的工作人員調查后也表示,往學校拿牛奶孩子的父母和學校老師溝通后,對老師工作表示了理解,而且也一再表示老師是好老師,要保護老師。
記者提出的采訪“牛奶老師”的要求,被學校婉言拒絕了,學校有關負責人表示,現在老師的壓力非常大,老師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學校很擔心輿論壓力會讓這位老師在孩子面前抬不起頭來,毀了一個好老師。
“不過,這對她可能也是一件好事,以后對待學生會更加慎重,”這位負責人表示,年輕老師難免出錯,但是,一位好老師可以從錯誤中得到更好的成長。
專家說法
意圖是好的,方式值得商榷
對于該校老師的這種做法,青島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夏錫梅表示了理解,“老師的意圖肯定是好的,希望全班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但這種方式的確值得商榷!毕腻a梅告訴記者,初中、高中階段是學生建立自我形象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學生們都在努力給自己定位,究竟能建立起消極的還是積極的自我形象,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初中生都迫切地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鼓勵,像這位‘ 牛奶老師’所做的,可能就會無意中讓成績差的學生感覺自己不被別人肯定,貼上差生的標簽,這樣可能會對學生心理造成一些陰影。”
夏錫梅告訴記者,孩子的成長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每一個階段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都有影響,而一些老師在實際教學中以成績高低判定學生的優(yōu)劣會打擊很多學生,對這些所謂差的學生未來造成不可預見的影響,“其實孩子是否優(yōu)秀不能僅靠學習成績來評判,要多方面考慮,如果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生成績上,而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fā)展,讓一些所謂成績差的學生找不到自我價值感,這種做法是不妥的,所以還是希望更多的人,不僅是老師,都要學習一下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解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家長意見大碰撞
如果你的孩子遇上了這樣的“牛奶老師”,你會怎么想,怎么做?記者就這一問題在本報家長QQ群內進行了采訪,家長們也就此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
順其自然:老師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不是適合每個人,像我們青島現在這個地區(qū),有些孩子可能覺得拿盒奶不是大問題,但碰上家境不好的會逆反的,老師應該感化孩子,而不是懲罰孩子。
黃鸝:還可以吧,如果是我孩子,我想她定會很慚愧,也許以后會少犯,小小的懲罰也許也好,應該是因人而異,可能會對有些孩子造成傷害,會想到在班里拿出牛奶來的尷尬,對有些孩子,也許就是一輩子的陰影。
星如雨:現在不能體罰,這個不是拿奶的問題,是讓這個孩子有一個改正錯誤的決心。
青青島:不過也會給孩子留下陰影,每每寫字的時候就會想起“牛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