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海報
很久之前,采訪一位年長的戲曲導演,問他:“中國人為什么愛看苦情戲?”他答復說:“生活太壓抑,只能借著戲哭出來。在別人的悲傷里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其實很難把《唐山大地震》歸類為災害片。電影里,災害的場景并沒有被重復渲染--或者說,災害片只是一個外殼,在這個吸引人的類型片的外殼下,馮小剛講述的,是他一向擅長的平民故事。只不過,這一次,這個故事,被放在了唐山大地震的背景下。
《唐山大地震》是典范的中國人愛看的傳統(tǒng)的苦情戲。李元妮的故事令人動容:僅僅保持了幾十秒的地震讓一個幾十秒前還擁有幸福家庭的女人失去了丈夫,之后,她還要被迫做出一個非常艱巨的選擇,兩個孩子,女兒和兒子,只能救一個。
人性和命運之間安排的沖突給了這部電影一個非常戲劇化的開端,這個開端是非常好萊塢式的:一個人被卷進了一場意外之中。只不過,好萊塢電影中的人物多半是靠個人的力量去解決困境,補充心靈上的傷痕。因此好萊塢電影中的那些人強悍,張揚,在困境中依然過得“花紅柳綠”。而《唐山大地震》里的李元妮清苦自持,幾乎是以一種近乎自虐的方法度過了30多年。認為過得“花紅柳綠”便對不起為救她而逝世的丈夫。情節(jié)差別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而價值觀的形成,又和社會現(xiàn)實有著千絲萬縷的接洽。
采訪馮小剛的時候,曾問到,《溫故1942》為什么一直遲遲不能拍,而《唐山大地震》卻可以拍?他答復說:天災可以拍,人禍不可以拍。因為天災承擔了惡的角色。這其實,是個挺悲傷的答復。
原作《余震》是一部非常真實的作品,繼父和繼女之間關(guān)系為難,李元妮底本是個有著強韌的生命力,有點“招蜂惹蝶”的小女人……而這些,在電影中,馮小剛一一做了機巧的處理。
這里面有著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馮小剛是較早意識到好萊塢電影制作方法的必要性,也是較早有意識學習好萊塢電影的導演。只是像每一個活在現(xiàn)實中的創(chuàng)作者一樣,馮小剛不得不兼顧兩者:官員和老百姓。然而麻煩的是,他們的審雅觀有時候不太一致。
好萊塢商業(yè)電影的成功,技巧之外,是因為有著不可動搖的主流價值觀:上帝、人性、愛和家庭。而長久以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倫理關(guān)系。三十年來,中國的經(jīng)濟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價值觀念卻日趨混亂。社會不停洗牌,價值觀念一再動蕩,強和弱的差距不斷拉大,宣泄的出口一再狹窄。情感主題便成為當下現(xiàn)實中,普通中國人唯一安全,也是唯一可宣泄的渠道。
馮小剛1958年出生,回想自1958年至今的半個世紀,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一次又一次大的動蕩和轉(zhuǎn)變,他認為,親情和家人才是最終不可動搖的!短粕酱蟮卣稹窌r代跨度正是三十年,然而社會抵觸、人與人之間的抵觸俱被輕輕帶過,親情的價值和作用被放大,懂得和諒解作為橋梁,成為補充心靈傷痕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率的良藥--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最終都會歸結(jié)到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
電影的結(jié)尾應用的是《心經(jīng)》的歌聲。面對苦難,普通而渺小的個人無力轉(zhuǎn)變現(xiàn)實,只能選擇蒙受!吧词强眨占词巧,是一種麻醉,還是一種超脫。不同的觀眾會有不同的解讀和感受。
(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 作者:馬戎戎)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