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安樂死藥,玄乎的彩票預測 ,誘人的無抵押貸款,神奇的透視眼鏡……網絡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大量信息,帶來了便利,然而騙子也通過網絡設下了一個個騙局。自9月15日以來,連續(xù)對多種網絡騙局進行深度揭秘,拆穿騙子的伎倆。在各種“名堂”背后,騙子都是抓住人們貪小便宜、有所企圖等心理弱點行騙。10月9日,警方提醒市民,網絡騙局是電信詐騙的一種,并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只要不聽、不信、不匯款,就能避免上當受騙 。
■手段 不見面看貨忽悠先匯款
安樂死藥物網上喊價1200元,賣家稱用劇毒的氰化鉀加上麻醉藥就能配好。針對網上所謂出售安樂死藥品的廣告,記者與“賣家”進行了一番較量,拿到100元定金的“賣家”在多次變換交易地點后仍然遲遲不肯露面,并再三催促記者將剩余1100元匯到賬號內,根本就不提送貨的事,始終也未露面,最終失去聯(lián)系。
網絡上所謂“無抵押貸款”的廣告如出一輒。不需見面,在記者還未提供任何手續(xù)材料、沒有拿到貸款時,對方就要求先匯3600元利息。
從迷幻藥到透視眼鏡,從彩票預測到網購低價商品,報道的各類網絡騙局中,絕大多數(shù)騙子都以各種理由,在記者還未見到“賣家”或是貨品時,就要求先往指定賬戶內匯款,并且只通過電話聯(lián)系并不見面。
■目的 找各種借口為掏你腰包
商場里數(shù)千元的東西,網上只賣百余元,網絡上這些誘人的信息讓不少市民心動,然而這極可能是騙局。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民警介紹說,網絡騙局實際上是電信詐騙的一種,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非接觸性的,如報道的“無抵押貸款”、“彩票預測”、“股票信息”、“低價商品”等,騙子不與市民正面接觸,但以各種理由來騙取匯款,然后消失不見;另一種就是接觸性的,實際上是利用網絡發(fā)布信息的街頭詐騙,如出售“珍稀動物”、“指紋模具”、“透視眼鏡”等,騙子會與市民接觸,但其提供的貨品通常都是假貨或普通商品。
民警介紹,網絡騙局作為一種新興的電信詐騙方式,騙子的目的都是騙取信任后讓市民匯款。
■騙術揭秘 投其所好玩心理戰(zhàn)
市民與騙子不見面,通過電話交談就上當受騙,難道騙子會通過電話催眠,還是有什么高科技?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據(jù)民警介紹,網絡騙局中騙子善于抓住人們的心理,讓人產生一種信任感。
“有的市民一看400開頭的電話就認為是安全的,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區(qū)。”據(jù)民警介紹,“400”電話是很多企業(yè)對外的服務電話,而市民由于對“400”電話的不了解讓騙子鉆了空子。實際上,“400”是一種增值服務電話,并非有很高的“門檻”,一個“400”號碼可以至少綁定3部以上的電話,騙子以虛假身份等手段買來“400”號碼后就可以行騙。
雖然網絡騙局并不存在高科技,但大量市民上當受騙并不是沒有原因,騙子在行騙時更多的是玩心理戰(zhàn)術,投其所好。“你需要無抵押貸款,急需要資金,你心里著急就是騙子最想要的效果。”民警介紹說,騙子心理戰(zhàn)術也并沒有多么高深,比如在網絡“無抵押貸款”騙局中,咨詢的人急需資金周轉,并不會太在意一兩千元的利息,騙子就是抓住這種心理拿出偽造的證件,把自己包裝成正規(guī)公司,讓市民放松警惕從而上當受騙匯款。民警介紹說,“低價商品”這種比較低水平的騙局,仍然讓不少市民中招,實際上對這種騙局上當者也并不是沒有防備,但出于貪便宜的心理和僥幸心理,往往容易上當。
還有一種被騙的情況,被騙者實際上明明知道騙子出售的物品是假的,但是為了投機取巧而主動上當,比如網絡上辦“假文憑”、“假證件”,匯款后往往一無所獲。此外,一些人有所企圖的心理也容易被騙子利用,比如騙子出售透視眼鏡、指紋膜、迷幻藥等,受騙者急欲購買的心理正中騙子圈套。
■警方提醒 詐騙團伙搞一條龍
10月9日,市刑警支隊八大隊民警祝小楠介紹說,根據(jù)警方對網絡詐騙、電信詐騙的打擊和偵查情況來看,詐騙團伙已經呈現(xiàn)公司化運營模式。“有專門負責在網上發(fā)信息的,有專門負責接電話的,還有專門負責轉賬取款的。”祝小楠介紹說,騙子最終還是通過電話與當事人聯(lián)系,在此過程中,受過專門培訓的騙子通常會“定人定向”的“服務”把當事人忽悠迷糊,突破當事者的心理防備。
此外,騙子也并不像人們想的口氣非常蠻橫、態(tài)度惡劣,反而是非常熱情、客氣,往往會令人放松警惕。“騙子假裝警察,并不會說你涉嫌洗錢、不把資金證明清楚就要抓你,通常是非常客氣,和你講道理,造成在請你配合調查的假象。”祝小楠介紹說,網絡騙局絕大多數(shù)都通過網絡發(fā)放虛假信息,引起人們的興趣,在通話中以各種理由要求匯款,一旦成功騙子可能還會繼續(xù)忽悠多次匯款,如果被識破則斷掉聯(lián)系。
防范網絡騙子并不難,首先要對這些誘人信息保持懷疑,不能貪小便宜;在接到此類電話后,也不要相信對方的說法,更不要按照對方的指示去匯款;如果拿不準這些“中獎”等信息,應當及時與親友、公安機關溝通。民警提醒,從心理上、轉賬匯款這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上加強防范,市民就完全可以避免上當受騙,一旦發(fā)現(xiàn)這類騙局應當及時報案。
■典型網絡騙局 招網絡打字員
每一萬字開價數(shù)百元,坐在家里打字月薪就能上萬。網絡高薪招聘打字員喊出的薪水非常誘人,錄取后在家中工作即可。市民應聘時,會被要求先交納一定金額的“管理費”、“押金”等,而匯款后騙子則失去聯(lián)系。
防范:應聘時要選擇正規(guī)的招聘網站,對用人單位的信息,可以另行打電話查詢或向工商部門核實。
網上售低價商品
數(shù)千元的手機、電腦等物品,卻只賣幾百元錢,這種明顯的差價通常被騙子包裝成“廠家發(fā)貨”、“清倉”、“店慶”、“推廣宣傳”,騙子通過制作虛假購物網站來發(fā)布,當取得市民信任后,又以“交稅”等名目要求匯款。
防范:網上購物請選擇知名的交易平臺或購物專門網站,購買之前要仔細甄別,別貪便宜。
出售違禁品(贓物)
寶馬2萬、奧迪2萬、奔馳2萬……價值數(shù)十萬元、上百萬元的豪車在騙子嘴里成了“白菜價”,騙子以“海關查扣”、“贓物”等名目,來增加騙局的可信度。市民上鉤想要購買時,騙子再以各種名目要求先行匯款。
防范:此類信息市民不可相信,查扣物品不可能流入非法渠道銷售,贓物更不能購買。
彈出中獎信息
QQ中獎通知、管理員提醒中獎,市民在上網時,一些網頁會彈出此類“中獎通知”,騙子以一些知名公司或網站的名義,發(fā)布虛假中獎信息,利用一些人貪小便宜、僥幸心理引誘網民上當,隨后要求匯“公證費”、“稅費”等騙取錢財。
防范:不要存在貪小便宜的心理 ,遇到此類中獎信息不可輕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