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第一臺手機,現(xiàn)在不止小米了。
2014 年,談起智能手機,你聽到的永遠都是小米的名字:450 億美元的估值,僅次于三星和蘋果的銷量……連蘋果公司的 CEO 蒂姆·庫克談 iPhone 6 在中國賣得好,說的都是超過小米“是個大好消息”。
2015 年的情況有點不一樣。
給運營商打工起家的華為,在做自己品牌手機兩年之后,今年賣得比小米更多了;而聚集了好妹妹樂隊、汪峰和鄧紫棋……一年開了七場演唱會的魅族,找到了宅男以外的新用戶。就連第一代產品賣得半死不活的錘子,今年也把 7 種鮮亮色彩的低價手機“堅果”賣到脫銷。
Android 手機市場,本來已經在 2014 年中變得飽和而且廉價:平均一部不到兩千元。增長放緩,競爭對手增多……但這似乎并沒有阻止這個市場變得更多彩,從營銷到設計,智能手機的選擇更多了。
年輕人買東西的渠道,每個公司都會用了
在 2014 年,小米曾被認為是國內智能手機廠商“找到年輕人市場”的最佳成功范例:
低價格高配置的“性價比”:1999 元的價格比國內的中端 Android 手機價格還要低,但是配置卻和三星等智能手機差不多;
粉絲反饋機制:根據用戶每周提供的反饋,小米每周五發(fā)布新的 MIUI 版本;
用電商賣手機:主要使用年輕人購物習慣的電商、甚至是 QQ 空間等社交媒體的渠道,小米通過每周二的手機預定數,而非運營商的訂單量來預計生產;
活躍在年輕人多的社交媒體上:微博、微信等社交服務也成了小米做營銷和客服的主戰(zhàn)場,雷軍的微博賬號也被娛樂化。
但小米今年也交出了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的位置。盡管今年已經發(fā)布了 7 臺手機,包括 4 臺沖量用的千元機紅米系列,但按照去年第四季度 1660 萬的出貨量計算,小米全年的出貨量可能在 7000 萬臺左右,離雷軍年初時候預計的 8000 萬到 1 億臺的手機銷售目標有一定距離。
但讓小米顯得失勢的,更是那些迅速學習他們產品和互聯(lián)網服務模式的競爭對手起來了。因為小米的經營方法,除了軟件產品方面的投入之外,其他的在技術方面的壁壘并沒有那么深。
華為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以華為代表傳統(tǒng)硬件廠商,盡管擁有渠道、供應鏈、加工制造等優(yōu)勢,但幾年前,你能買到華為手機的地方就是運營商的線下商店。
因為受制于運營商的補貼和渠道,華為的手機曾經是中國廉價手機的代表,外觀設計死板、主打千元手機、一切設計從運營商的需求出發(fā),就像下面這張宣傳圖。
曾經的華為宣傳海報
在 2013 年開始,華為開始縮減產品線,自建電商、并通過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銷售。
盡管產品的風格和兩三年前的華為手機沒有什么區(qū)別,但沒有大硬傷的手機,加上便宜的價格和線上渠道的鋪設,讓華為在 2014 年就已經見到初步的成績:盡管手機的平均價格比小米要高,但旗下的榮耀 6 和主打高端路線的 Mate 7 還出現(xiàn)過加價搶購的情況。
到今年上半年,華為對外公布手機銷量已經達到 5000 萬臺,而光是旗下和小米對擂的榮耀系列手機,上半年兩個季度都各銷售了 2000 萬臺。而華為積累了多年的海外市場的優(yōu)勢也同時顯現(xiàn)出來,在這上半年的 5000 萬臺手機中,有 50% 的銷售都來自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