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5時,位于海淀區(qū)大有莊100號院的中央黨校大院內(nèi)飄起了悠然的音樂,位于大院深處的綜合樓內(nèi),剛下課的學員三三兩兩地走出教室。
這里就是中國高中級領(lǐng)導干部培訓的主陣地,昨天,近70位中外媒體記者受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的邀請,進入中央黨校采訪,如此大范圍的采訪對中央黨校來說還是第一次。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它還是一個在地圖上沒有標識,用查號臺查不出電話號碼的保密單位,而如今它正在走下"神壇",揭開了神秘面紗,走入尋常人的心里。
中央黨校首次接收大范圍采訪
"這種大范圍的采訪,尚屬首次。"中央黨校辦公廳副主任張忠軍在面對20多名國內(nèi)記者和40余名境外記者時感嘆道:"但對外開放卻并不是第一次,所以并不是沒有籌備。"早在今年3月份,110多個國家的120多名駐華高級外交官,參加"走進中央黨校"運動。
這也是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推動黨務工作透明化的舉動之一,擅長解放思想的黨校也給予積極合作。
在答復記者提問時,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坦言,中央黨校以前對外開放和交換比較少,這些年正逐步加大開放的力度。他表現(xiàn),今后這樣的運動會越來越多,媒體采訪黨務部門也將越來越容易。
階梯式教室全配投影儀教學
黨校的綜合樓是黨校教學最為集中的處所,一共有8個教室,10個研究室,還有一個大報告廳。
綜合樓的挑層非常高,走廊很廣闊,近70名記者走在里面,依舊讓人感到到很靜謐。教室格式與大學里的階梯式教室一般,但不是黑板教學,都是投影儀教學。每個教室配備了一個機房,負責教室的音響設施,可以隨時調(diào)劑音量大小。
教室里的抽屜里放著一些簽名牌,遇到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拿出來放在面前。畢竟大家來自全國各地各個系統(tǒng),陌生面貌太多,不容易記得。
省部級后備干部課堂氣氛活潑
記者們被容許進入中青一班學員“系統(tǒng)思想與創(chuàng)新才能”課程進行了短暫旁聽。這個班的學員是來自中央國家機關(guān)和處所政府的地廳級干部,也是省部級后備干部,給他們上課的是哲學教研部的教授李建華。
黨校學員上課不需要帶厚厚的教材,他們桌上擺著的是一本十六開的講義,作者是李建華。在講義的背面很清楚地標注了它的產(chǎn)生過程:本講義的上課時間是6月30日,交稿時間是6月21日,印制時間是6月22日,義務校訂是作者本人,印發(fā)班次是中青年干部培訓一班。
記者們進去的時候,李建華正講到“單向作用管理結(jié)構(gòu)的弊病”。一個很枯燥的問題他旁征博引,講到古代例子的時候他用說書人的聲腔,抑揚頓挫;還把李云龍的故事引了進來,頻頻讓學員爆笑。
這種讓學員高興,快活的課堂氣氛背后是黨校老師面臨壓力之后做出的努力。黨史教研部老師謝春濤接收采訪時告訴記者,黨校訂老師實行嚴格的考評制度。
每次課后,學員們都會拿著教務部發(fā)的教學評估表,對老師的觀點論述、教學態(tài)度等進行無記名評分。總體上分四個級別,優(yōu)良,良好,合格,不合格,如果達不到規(guī)定標準,老師就面臨“下崗”
在29日中央黨校舉辦的首場消息發(fā)布會上,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李景田說:“我們在教員講課上推行競爭機制,誰講得好,讓他多上講臺,講得不好,下學期你就別上講臺,好好備課、好好學習,教員的壓力相當大。”
學員宿舍有點像賓館標準間
河南省濟源市市長趙素萍,是中央黨校培訓部中青一班的學員。按照規(guī)定,她應當住在地廳級學員宿舍,隨后記者來到地廳級學員的宿舍。
在記者眼前的宿舍和普通賓館內(nèi)的標間極為相像,單人床、桌子、壁柜。標間一般放兩張床,但現(xiàn)在被撤了一張,換成了一對沙發(fā)和茶幾。
一個書柜的安置立刻讓這個普通標準間變得不一樣起來: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當代世界思想、當代世界經(jīng)濟……將近20本書,這是發(fā)給學員的必修教材。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