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7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將軍,在北京迎接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邁克-馬倫。并陪同馬倫檢閱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網(wǎng)站
7月25日,華盛頓時報網(wǎng)站刊登美國前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薛瑞福文章稱,中美軍事建交已有30年時間,美國政府卻未能使雙邊軍事關系朝有利于華盛頓目標的方向發(fā)展,但卻加強了解放軍的實力,解放軍正在成為一支更專業(yè)、更強大的部隊。要阻止這一趨勢,雙邊軍事關系需要進行重大調整。
薛瑞福之前曾擔任五角大樓對華政策高級主管,負責代理國防部長管理美中軍事關系。在五角大樓及之后在政府內外的工作,比較了解中美軍事關系的發(fā)展情況。薛瑞福指出,美國希望解放軍有更大的透明度;促進太平洋地區(qū)行動的安全;向中國潛在的激進行動表明意圖及能力;通過坦誠對話減少發(fā)生誤解的可能;進行合作,解決全球公域挑戰(zhàn);影響新一代解放軍軍官。但從兩國30年來的軍事關系來看,美國離這些目標越來越遠,而北京卻越來越接近自己的目標。
美媒文章稱,這其中有一個基本原因:在與華盛頓的軍事關系當中,解放軍有自己的目標。他們努力影響華盛頓關于中國所謂的核心利益的看法;從美國這一世界最強大軍事國家當中獲得專業(yè)技能;了解并掌握美國軍隊的弱點;推進科技轉讓,尤其是軍民兩用技術的發(fā)展。
美媒文章作者認為,美國應客觀看待一下中美軍事關系現(xiàn)狀,必須看清,在兩國軍事關系中,中國達到的目標要多于美國。自1979年通過《臺灣關系法》后,奧巴馬政府對臺軍售記錄最差。中國在南海越來越自信,但奧巴馬政府仍在公開討論縮減軍事偵察飛行,以增進與北京的互信。盡管華盛頓對在太平洋威懾中國的能力表示自信,但解放軍也在制訂計劃,通過網(wǎng)絡戰(zhàn)、反衛(wèi)星導彈和反艦彈道導彈等項目,使美國的行動越來越困難。
美媒文章稱,在2001年的EP-3偵察機事件(中美撞機事件)中,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努力引入美中海上軍事安全協(xié)商機制(MMCA),這一機制的條款規(guī)定了在發(fā)生沖突時雙方應采取的行動。中國要求美國結束對太平洋的偵察飛行。今天,兩軍交流緊張和障礙的根源仍在擴大,而奧巴馬政府仍在通過同樣的措施來“增進互信”。中國日漸認為現(xiàn)在的軍事關系沒有實質內容,大部分只具有象征意義。因此中國對這一關系的投入,只是因為這會影響到美國的外交政策。這表明,美國需要重要進行戰(zhàn)略考量。中國認除非美國改變對臺軍售政策,結束對太平洋的偵察飛行,修改中美軍事互動立法,否則兩軍關系難以獲得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美媒文章稱,打造更加專業(yè)的部隊的時候,限制與美國這一世界最大軍事國家的互動,對中國的傷害要遠大于美國。美國應該中止,至少應該大幅限制與中國的軍事關系,直到解放軍準備建立一種互利的關系。美國應限定條件,改善雙邊軍事關系,比如要求中國放棄對臺使用武力,遵守南海“自由航行”原則等。美國還應努力加強與亞太地區(qū)和軍事同盟,鞏固與臺灣的安全伙伴關系。如果奧巴馬政府不采取這些措施,那么國會應認真考慮凍結發(fā)展中美軍事關系的資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