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2011年8月13日刊封面圖片
騰訊財經訊 《經濟學人》2011年8月13日刊發(fā)表封面文章《無政府主義的英國》,現全文摘要如下:
暴亂8月6日在倫敦托特納姆區(qū)爆發(fā),隨后很快在曼徹斯特、伯明翰以及其他城市蔓延開來。大部分的英國人除了感受到羞愧以外,還非常納悶。素以守法著稱的大多數英國人發(fā)現他們的同胞放肆地點燃汽車和建筑物、搶劫商店或襲擊消防和救護人員。嚴謹的社會秩序不過是件外衣,事實證明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制造混亂,他們就可以為所欲為。缺乏內在道德約束的時候,外在約束作用十分有限。
在全球其他國家的眼里,倫敦無疑是一個社會秩序井然有序的社會,至少和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相比是如此。這個一派和平的印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打破,托特納姆區(qū)也曾發(fā)生過暴亂。然而,這次暴亂的復雜性遠超過從前。
道德的隱憂
這一周的暴亂繼承了以往的一些共同特點:搶劫、縱火和攻擊警察,但鬧事者跨越不同的地方、種族、年齡和性別。和上世紀80年代不一樣的是,種族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第一個出現在法庭上的是一位31歲的教師助理,留給政客們尋找理由的空間。
對于左翼分子來說,暴亂的真實原因是政府財政開支削減。這種說法是基于“撒切爾削減”和上世紀80年代暴亂的膚淺結論。如果英國政府更加慷慨,就有可能解決本周的暴亂背后深層的爭端。只是政府缺乏這么做的動機。和上世紀80年代英國暴亂不一樣的是,1992年洛杉磯和2005年法國的暴亂沒有明顯的政治或種族特征。而且,由于政府開支并未大幅度削減,這個解釋并不成立。
對于右翼分子來說,他們單純地認為這次的暴亂是一種犯罪行為。進一步原諒匪徒更是錯上加錯。顯然,英國有一部分年輕人認為他們和國家的未來沒有關系。如果年輕人擁有穩(wěn)定的是非判斷、關注他們的工作和教育前景或是廉恥心,都不會如此不思后果的橫行。英國需要去了解年輕人行為的深層原因。
僅僅關閉一個本地青年俱樂部并不會帶來暴亂的后果。也許是和不斷變化的經濟環(huán)境以及家庭結構有關。科技也是促成暴亂的原因之一,比如手機是號召暴民的方式之一。數字通信在阿拉伯春天的作用也不可小視,只是在英國的作用是可怕而非振奮人心。如果科技是一個核心因素,如英國暴亂的場面也可能在其他地方重演。另一方面,英國特有的因素可能是產生暴亂的原因。不平等和歐洲式的寬松環(huán)境促生了人們的憤怒和大膽。無論如何,英國少數年輕人存在道德隱憂,只是數量不足以恐嚇到整個國家。
狹窄的藍線
政客們無疑會想方設法以所有可能方式應對未來幾周的形式。創(chuàng)造就業(yè)和福利計劃是解決方案之一。短期內的焦點在于英國警察。特別是在暴亂開始的前幾天,英國警方似乎無力應對。在倫敦托特納姆區(qū)警方的致命射殺成為了導火索,使得形勢更加雪上加霜。但是隨著暴力的蔓延,民眾對倫敦警方的指責在于其過于軟弱。倫敦警方人數短缺,警察不愿意或者不能夠放置暴徒的搶劫。如果有足夠的警力和更好的戰(zhàn)術,英國警察會表現得更好。大部分人呼吁警方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一項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受調查者不僅認為使用橡皮子彈是十分必要,而且也支持使用真槍實彈。也有觀點認為應該強制實施宵禁和動用軍隊,幸好該建議沒有被采納。
嚴厲的應對措施有違于英國公民向往的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人們也質疑英國未來能否達到公民心中的期望。英國社會在經濟和道德上出現深層次的問題。此外,暴亂讓英國動蕩的經濟雪上加霜。對于在暴亂中房屋和商店被毀的居民來說,他們無疑遭受了災難性的打擊。(安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