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高產攻關獲得成功,湖南隆回縣百畝試驗田畝產達到926.6公斤。據了解,實現雜交水稻大面積畝產900公斤是世界雜交水稻史上迄今尚無人登臨的一個高峰。(9月20日《新京報》)
132年前愛迪生發(fā)明了電燈,照亮了全世界;38年前袁隆平研制的雜交稻,解決了全世界吃飯問題,如今又傳來了袁隆平院士超級稻畝產900公斤高產攻關獲得成功的消息。雖然年逾古稀,但袁隆平依然淡泊名利,奔走勞作于田間地頭,孜孜不倦于提高水稻畝產、消除饑餓的畢生事業(yè)追求。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龐大而且耕地緊張的大國來說,有袁隆平這樣的人實在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這樣偉大的成就,這樣執(zhí)著的精神,足以成為感動中國的共和國脊梁。
但是,我卻不由得想起,幾年前在“以后誰來當農民”的大討論中,一個農民所說過的話。農民對袁隆平說:我要感謝你,因為你幫我提高了產量;可我也要埋怨你,因為糧食生產再多也不賺錢!這是為什么?農民的提問,當然不是搞科學技術攻關的袁老所能回答的,然而,這卻難免要使袁老的超級稻研究成果在社會效果上打了一些折扣。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技術,對水稻增產來說絕不只是“多收了三五斗”,然而換算成人民幣,農民增收效果卻幾乎等同于葉圣陶先生描述的“多收了三五斗”。
眾所周知,水稻增產不僅直接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同時也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經濟增收。按照一般的理解,水稻產量越高收成越好,農民收入就會越高。因此農民應該是最為感謝袁隆平的群體才是。事實上呢,有土地財政依賴的政府官員和苦于耕地紅線限制的開發(fā)商,可能才是最為感謝袁隆平的人;因為袁隆平的科學研究讓更多的土地退耕建房成為可能。本該最為感謝袁隆平的農民,卻對水稻增產新技術有點高興不起來:糧食產量固然是高了,可化肥首先漲得更高,水稻價格甚至還可能下跌。
農民離開土地才能致富,是當下農村最為真切的現實。一項新農村調查發(fā)現,就連山西大寨——當年全國農村建設的榜樣,現在也很少有人種地了。如果我們用“血汗工廠”來形容去城市打工的農村廉價勞動力,那么顯然,我們的農業(yè)恐怕也要稱之為 “血汗農業(yè)”。袁隆平能讓農民擁有更高的水稻產量,卻無法讓農民因此擁有更高的收入。顯然,這更是一個問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