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滿地的秸稈沒法處理,就隨意燒掉,不僅浪費能源,更污染了環(huán)境。如今,把秸稈送到養(yǎng)牛場當飼料,不僅環(huán)保無污染,更是帶來了收益,老百姓都非常歡迎。”村民邵大娘說。當前,正值玉米收獲時節(jié),記者在我市近郊采訪時發(fā)現,有關部門通過大力推動秸稈轉化利用手段,破解了秸稈禁燒難題。
秸稈成了農民“搖錢樹”
在華山街道還鄉(xiāng)店村的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群眾正興高采烈地往農用車上裝玉米秸稈。村民王女士也正在自己家的70畝玉米地里來回“巡視”著,時不時彎腰撿起一根遺漏在地的、細細的秸稈。在華山街道,以往人們趁夜偷偷燒掉的玉米秸稈,現在成了群眾的“搖錢樹”。王女士對記者說:“我們給農科院奶牛場送的是一毛二(一斤),雇人割、裝車是四分,去掉種子、肥料和農藥四分,一斤凈勝四分,我家這70畝地,一年凈收入能有5、6萬。我和我老伴都50多歲的人了,一年下來也夠家里花了。”
華山街道辦事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面對當前的形勢,他們轉變思路,跳出就“禁燒”抓“禁燒”的束縛,把禁燒工作與推動農業(yè)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聯系起來,切實推動秸稈轉化利用,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技術,強化技術引導,通過推動農業(yè)結構調整,主動聯系轄區(qū)內企業(yè),做好玉米秸稈青貯工作,通過秸稈轉化利用,為禁燒工作尋找了新出路。
秸稈禁燒管理“網格化”
面對當前的管理形勢,華山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秸稈禁燒工作須亮實招、出高招、想妙招,松懈不得、馬虎不得。實行街道、管理區(qū)、村三級聯動,把轄區(qū)內土地細化成“網格”,積極開展秸稈禁燒工作。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街道明確領導小組工作職責,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分管領導具體落實,各村、各部門負責人責任包干,層層落實,強化責任,秸稈禁燒實行“網格化”管理。二是加強宣傳力度。該街道利用宣傳車、廣播、標語、橫幅等有效宣傳手段,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走村入戶,家喻戶曉,努力使禁燒秸稈工作成為基層群眾的自覺行動。三是加大督查力度。街道專門成立秸稈禁燒督查組,負責督查街道、管理區(qū)、村三級干部工作落實力度,秸稈還田、堆放情況,跟蹤督查,不留死角。四是嚴格責任追究。對于工作落實力度不大的責任人,嚴格追究責任,絕不遷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