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在德國歷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剛剛即位兩年的德皇威廉二世罷免了帝國首相和普魯士王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的職務。同一年,美國海軍軍官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在波士頓出版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這兩件事或許都應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路標。
海洋沖突改變歷史
威廉二世曾透露:“這是一部相當出色的書,它被帶到我的所有艦船之上,艦長和軍官們不停引述書中的內容!痹1894年,德國的船艦數量還不多。但這一情況很快發(fā)生了改變。威廉二世的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蒂爾皮茨懷揣著馬漢的大作在基爾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艦隊。
德國的遠洋艦隊掏空了帝國的國庫,挑起了德意志帝國在海外的帝國主義擴張,激發(fā)了國內的好戰(zhàn)熱情和盲目自大,助推了英國與法國和俄羅斯的結盟并增強了德國用一場戰(zhàn)爭消除后患的意愿。一戰(zhàn)爆發(fā)后,威廉二世的艦隊雖然在斯卡格拉克海峽打贏了當時規(guī)模最大的海戰(zhàn),但在余下的時間里,艦隊被封堵在港口內,既無法打破英國人的封鎖,也無法阻止海外的巡洋艦隊被消滅。因此,威廉二世擴建海軍力量是德國歷史上最大的投資失敗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1919年德意志帝國艦隊在英國海軍基地斯卡帕灣的集體自沉事件,德國的艦隊計劃被徹底埋葬。
兩位知名歷史學家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B·拉德在新書《大海戰(zhàn),歷史的轉折點—從薩拉米斯到斯卡格拉克海峽》中,希望通過12場經典會戰(zhàn)解析海洋沖突扮演的歷史角色。讀后人們會很快明白:現代的開創(chuàng)性事件絕大多數發(fā)生在海上。
卡斯滕和拉德或許會引述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論斷。后者在解釋公元前5世紀海上強權古雅典崛起的理由時說:“不存在能讓一國成為強權的陸地戰(zhàn)。”2300年后,馬漢提出了自己的“制海權”論,為他贏得了“海上克勞塞維茨”的美譽。
帶動政治社會改革
在《大海戰(zhàn),歷史的轉折點—從薩拉米斯到斯卡格拉克海峽》一書中,兩位作者將技術和社會、政治和文化、經濟和軍事的演變進程與地緣因素結合起來,構筑了一部海洋文化史。
舉一些例子:開發(fā)阿提卡銀礦使雅典在公元前5世紀有能力建造一支船隊。鑒于地中海的航行條件,船只依靠人力推進。水手大多來自最低收入群體,因此后者在公民大會中的影響力增加,從而推動了民主制度的發(fā)展。通過這一方式強大起來的雅典城邦戰(zhàn)勝了波斯帝國并建立起一個海上帝國,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對地中海貿易的控制權。
擊敗海上霸權迦太基后,古羅馬在隨后的幾十年中躍升為絕對的世界強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通過變身為海上強國而生存下來。廣泛的政治和社會改革由此得以實施。
在意大利的商業(yè)中心威尼斯和熱那亞,海上貿易促進了原始工業(yè)中造船業(yè)的擴展和現代金融服務業(yè)的誕生。海外探險旅行加快了軍艦建造技術的創(chuàng)新。而軍艦的一系列生產環(huán)節(jié)和長期維護又導致必須不斷開發(fā)新資源。
現代管理業(yè)也應運而生,從業(yè)者的專業(yè)技能比出身更重要。對海軍軍官和不斷建造更新、更強大船艦的技術人員來說也是如此。發(fā)展最好的是英國,它依靠世界貿易和一支為此保駕護航的艦隊統(tǒng)治了地球四分之一的地區(qū)。
海權思想并未過時
“正因如此,即便是對那些過去并非海洋大國的國家而言,艦隊也變成了民族自信的標志,”卡斯滕和拉德斷言。因此,德意志帝國投入大量財力和感情打造艦隊,但由于無力抗衡英國海軍,這支艦隊帶給它的只是滅亡。
馬漢曾將自己的著作視為向同胞發(fā)出的號召:“不管美國人愿意與否,現在都必須開始放眼海外!泵绹寺爮牧诉@一建議,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打造了以航母、潛艇和空軍為支柱的超級大國工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