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另一個很少被記起的因素也在起作用,即中國揮之不去的憤懣情緒:中國在二戰(zhàn)期間對同盟國抗日戰(zhàn)爭的貢獻不但從未被全面承認,也未轉化為中國在本地區(qū)的政治資本。
中國抵抗日本侵略是未被講述的二戰(zhàn)偉大故事之一。盡管中國是首個與軸心國交戰(zhàn)的同盟國,與美國、英國甚或到1945年8月才對日宣戰(zhàn)的蘇聯相比,中國在太平洋戰(zhàn)局中的作用遠未得到承認。戰(zhàn)后,中國的貢獻被置于一旁,在純意識形態(tài)競爭的冷戰(zhàn)期間,成為不宜提及的一段歷史。
中日戰(zhàn)爭在1937年全面爆發(fā)。盡管遠比強大的美國或大英帝國弱小、貧窮,中國在這場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主要作用。1944年,約4萬名中國士兵在緬甸與美英軍隊并肩作戰(zhàn),確保史迪威公路安全通暢。在中國境內,他們牽制約80萬日本兵力。中國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日本則犯下諸多暴行。這些暴行使當時疲弱和孤立的中國承受巨大壓力。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因其貢獻而擁有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但僅此而已。1949年國共內戰(zhàn)結束后,對西方而言,中國僅在數年間就從盟友變?yōu)榫哂型{的共產主義大國。
如今,與這段歷史密切相關的一個主要后果是,同1945年后形成北約和歐盟的北大西洋地區(qū)不同,昔日的亞洲敵對國家從未達成類似多邊機制。美國在其主導的戰(zhàn)后秩序中讓中國靠邊站,意味著中國和日本從未簽署合適的和平條約,許多西方歷史學家也將中國在二戰(zhàn)中的作用視作一個插曲。
中國內部近期新出現的政治開明景象已允許呈現不同的戰(zhàn)爭年代畫面。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已去世很久,而中國政府也在嘗試提醒世界,它過去與西方的合作曾讓全世界受益。中國希望借此尋求更大的國際角色。北京還對蔣的遺產采取更認可的態(tài)度。如今,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學術文章,制片商和學者都能更自由地討論國民黨的抗日貢獻。
這種歷史修正對當今東亞和東南亞具有重要意義。倘若美國在1945年擊敗日本的領導作用能繼續(xù)成為美國如今在太平洋周邊存在的正當理由,那么中國領導人也會認為,為何中國對同一目標的貢獻不能為中國贏得某些影響力?如今,北京正試圖兌現蔣介石近70年前填寫的地緣政治支票。(作者拉納·米特是牛津大學教授,王會聰譯)http://news.sohu.com/20131020/n388527383.shtmlnews.sohu.comfalse國際在線http://gb.cri.cn/42071/2013/10/20/6851s4290849.htmreport1140據美國《紐約時報》10月18日文章,中國在表達渴求亞洲和平之際,也堅定地對東海和南海海域聲索主權。對許多觀察家(以及那些惴惴不安的中國鄰國)而言,這種矛盾給人以 (責任編輯:徐志文) 原標題:美媒:中國在二戰(zhàn)時期的貢獻未被西方全面承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