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民雇供銷社種地 汶上探索土地托管新模式
土地托管后,年逾八旬的徐象紅夫婦不用再為種地操心,生活悠閑了許多。本報記者孟敏攝
村里超八成青壯勞力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田地誰來種,怎么種?放在2010年前,這是讓濟寧市汶上縣義橋鎮(zhèn)房柳村老支書王鳳喜天天犯愁的事兒。
如今,汶上縣的土地托管模式給出了答案:讓供銷社來幫農民種地。農戶只要交一部分服務費,供銷社提供一條龍種地服務,年輕人不耽誤打工,老年人不犯愁種地,地里的收成還有保證。試點4年來,房柳村近500畝地已經全部交由供銷社托管。
本報記者孟敏
年輕人外出,八旬漢艱難種地
1月11日上午,年逾八旬的徐象紅老人剛從義橋鎮(zhèn)集上回來,手里拎著7塊錢的鮮魚和11塊錢的豬肉。孩子都外出打工了,他和老伴兒留在村中,守著3畝6分地過活兒。這些魚和肉,加上自己種的白菜,夠老兩口吃上五六天的。
"別看我腰都彎了,頭幾年一樣得下地干活。"雖說老兩口生活自理,但干起農活來已很吃力。但兒女都不在家,土地也不能荒著。徐象紅是汶上縣義橋鎮(zhèn)房柳村眾多留守老人的縮影。
看著這些老人佝僂著腰下地澆水,今年75歲的村支書王鳳喜很不忍心。但村里年輕人少、老人多,誰也顧不上誰。
王鳳喜說,如今在外打工的小夫妻,甚至對自家有多少畝地、位置在哪、種了什么都說不清楚了。
"汶上縣是典型的農業(yè)大縣,共有耕地93萬畝,全縣66萬農業(yè)人口中,36 . 2%常年外出務工。"汶上縣供銷社主任徐鋒介紹說,近年來,農村普遍面臨著"打工顧不上種地、花錢種地成本高"的困局。
土地托管后,供銷社為農戶打工
徐鋒說,打工收入高,種地尤其是種糧食收入低,年輕人留在家中種地的積極性不高?梢r民扔了土地,心里又不踏實。
2010年,汶上縣供銷社牽頭,探索出土地托管的新路子。據徐鋒介紹,土地托管,不改變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收益權,由基層供銷社和村"兩委"合辦合作社,組織農民入社,并簽訂包括耕種、管理、收割、烘干、儲藏、銷售等在內的全套土地托管服務協(xié)議。
土地托管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全托,由托管服務隊統(tǒng)一耕種、管理、收割和銷售。另一種是半托,由托管服務隊提供耕、種、收等部分環(huán)節(jié)的生產服務。對于全托的農戶,每年只需交一畝800元左右的服務費,就能坐等收成了。
不過,土地托管剛進村時,推廣起來可沒少費勁兒。"村民不明白土地托管是怎么回事,一聽托管就以為是要把土地轉讓出去。"徐鋒說。"土地流轉后,種什么,賺多少錢,和村民沒什么關系,村民接受起來有難度。而土地托管不管賺了多少錢,最后都得交給農民。"徐鋒說,供銷社是在為農民打工,同時也獲得了收益。
種地不耽誤打工,一年多收五千多
汶上縣供銷社副主任何樹倫介紹說,土地托管前,外出打工的農民都要在農忙季節(jié)請假回家種地,按2013年的勞務價格男工150元/天、女工80元/天算,夏秋兩季按20天計算,每戶一男一女兩人就減少收入4600元,加上往來費用,每戶減少收入近5000元。
至于土地托管的實際收益,房柳村村民徐丙元一筆筆記得明白。家里的土地全托后,2010年分成是小麥1100元/畝,玉米1200元/畝,2011年分別漲了100元。2012年價格隨市場價上漲,小麥1400元/畝,玉米1350元/畝,去年的小麥、玉米也維持1400元/畝。
"土地托管服務費用低于市場價格,每畝土地每年減少支出172元;同時畝產量可增加150斤,按每斤糧食1元計算,可增收150元。"王鳳喜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一減一增,加上不用耽誤打工賺錢,每戶每年就可增加收入59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