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云家庭
齊魯網4月8日訊 在寧陽縣東疏鎮(zhèn)鄭莊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進了顧家門,就是照顧人。”說起顧家,那真是無人不曉,顧家有個“大名氣”的媳婦,叫吳秀云。從癱瘓的爺爺,到體弱多病的叔公,到腦出血半身不遂的公公,又到腦血栓導致偏癱的丈夫,再到已經成為報社編輯的兒子,再到失去母親的外甥女,從1984年嫁到顧家,她忙活了近30年,照顧了四代人。就是這樣一個要強能干的普通農村婦女,用她柔弱的身軀撐起了這個多難的家庭。
嫁進一個四個男人的特殊家庭
1984年,吳秀云22歲,懷著對愛情的憧憬走進了寧陽縣東疏中學教師顧向峰的家。哪曾想,這是一個只有四個男人,沒有一個女人的家庭。顧向峰的母親在他4歲時去世,他一直和父親、爺爺還有叔叔相依為命。吳秀云成為家里唯一的女人,要照顧家里老少4個男人,為不讓叔公受委屈,她一個人兩頭跑,縫縫補補、洗洗涮涮,勇敢的承擔起4個男人的衣食起居。漸漸的,這個家變得窗明幾凈了,爺幾個的衣服變得整潔,爺爺精神變好,叔公的身體也漸漸強壯起來,而顧向峰,因為有了賢淑能干的愛妻,工作也是一步一個新臺階。
1985年,顧家新添人丁,兒子顧繼卿出生了,大胖小子的到來讓全家人合不攏嘴。一家人相親相愛,小日子漸漸紅火起來,村里人都說:“秀云是這個家的福星”。
正當全家沉浸在溫馨幸福中時,災難相繼來臨。1989年,爺爺因腦中風癱瘓在床,吳秀云二話沒說,卷起袖子,天天伺候在床前,“癱瘓的人大小便失禁,拉了尿了就得洗。”吳秀云這一照顧就是四年,直到1993年爺爺去世。在此期間,吳秀云還照料著身體不好的叔公,直到2005年11月叔公突發(fā)腦出血去世。
1991年,大姑姐發(fā)生意外去世,年僅4歲的小外甥女沒了媽,整天像個小泥猴。吳秀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抱上外甥女回了家。而當時,爺爺正癱瘓在床……在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下,吳秀云不停的變換著孫媳婦、兒媳婦、媳婦和母親的角色,她用一顆博愛的心支撐著全家人的精神。20多年過去了,當年那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長成了大姑娘。20年來,吳秀云給予她的愛多于自己的兒子。人們總是疑問為什么兒子姓顧,女兒卻姓李,吳秀云總是笑笑說:“我是孩子的舅媽”。每當這時,外甥女李媛總是認真的更正:“不,是我親媽。”村里人都說:“舅媽變親媽,秀云真有福。”這個自小就生活在愛中的女孩兒,總是央求著舅媽去給改戶口本,非要改成姓顧。
成為兩代腦血栓病人的支柱
2000年,公公得了腦血栓,年齡大,病情嚴重,大夫說后半生只能在床上度過了。吳秀云不相信,她對丈夫說:“別擔心,你安心上班,咱爹一定能好起來的。”有了照顧爺爺的經驗,吳秀云天天給公公按摩,并巧借家里的椅子、方凳、三輪車等讓公公鍛煉,直到2012年年底公公安祥離世。
2005年,是吳秀云比較舒心的一年。兒子考上大學、女兒上高中,她感覺苦盡甘來了。誰曾想,正值壯年的丈夫在沒有任何前兆情況下忽然摔倒,扶起來的時候半邊身子失去知覺,口齒也不清晰了。又是一個腦血栓!吳秀云驚呆了:“這一家三代是怎么了?”看著深愛自己的丈夫,吳秀云心痛不已:“向峰啊,你一定要好起來,我們還要一起好好過日子呢。”她相信,丈夫不會就此倒下的,他一定能好起來。
隨后的日子里,吳秀云天不亮就起來給兒子做飯,再到醫(yī)院里守在丈夫床前。在兒子的印象中,媽媽每天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最后一個睡覺。兒子最終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考上了西北大學,畢業(yè)后又順利成為《泰山晚報》的一名編輯,成了全家人的驕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