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秀旭近照
費秀旭,號鐵之,碩士,教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濟寧市書法家協(xié)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祖籍山東滕州,大明以降,世代書香,其祖父宜卿先生,乃邑內(nèi)名儒,書成大家者。秀旭能夠幼入書道,少年有成;以教立身,以文成名,書文相濟,筆下傳神,全憑乃祖言傳身教,琢玉成器也。
秀旭書風疏淡質(zhì)樸,清新自然,書卷氣息發(fā)乎其內(nèi);雅逸古趣,藴集其中;氣韻生動,渾然天成,別具一格。明之香光有云:"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nèi)營,立成鄄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秀旭在為書之道上正是如此,若果說其藝術成就在于他五十余載對秦風晉韻上的心摹手追,勿寧說是得益于其在學養(yǎng)上的積高積深,在于理性上的深化、在于境界上的提升。識者有云:學養(yǎng)高方可境界高,境界高方可感應萬物,趨動心靈,靜照釋懷,超凡脫俗,促學養(yǎng)于內(nèi)化,賦點線于外顯。言及秀旭之學養(yǎng),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其三十余載的從教生涯。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相繼被濟寧教師進修學院,濟寧醫(yī)學院等高校聘為《文學概論》、《美學》、《創(chuàng)新學》以及書法等諸多學科的兼職教授。這一階段,秀旭腦海里不只是書法線條的律動和對秦磚漢瓦的追思,而且因教學的需要,不斷滲透、浸湮著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徳、廚川白村;羅丹、蘇珊·朗格、貢布里希;儒、法、道、釋等多元理論之于書法審美上的融合和撞擊。其涉獵之廣,通會之敏,促使其在為書為文上日臻成熟。東坡先生有云;"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以此論之,秀旭書法應是在其對諸多理論的通會上得占先機。八十年代末,秀旭便靜下心來,對書法理論進入深層次的思考,書法作品亦漸出新意。1990年其專著《在職教育學藝術論》一經(jīng)問世,便被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確定為全國師職培訓的選用教材,秀旭亦被作為本學科的任課教師。其間相繼于大連、上海、武漢、長春等地或授課講學或?qū)W術交流。而后,九十年代中期又被委任為全國農(nóng)行、信用社系統(tǒng)高級專業(yè)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專家組成員之一。這一階段,秀旭在工作之余得以飽覽了名山大川,在大自然的催化中闊展了胸次,提升了境界,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同時,其足之所及,對名碑摩崖必尋蹤覓跡,且心往之,神契之,流連忘返。正如清人梁同書所言:"學書無他道,在靜坐以收其心,讀書以養(yǎng)其氣,明窗靜幾以和其神。遇古人碑版墨跡,輒心領神契之,落筆自有會悟。斤斤臨摹,以落第二義矣。"清人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亦云:"惟造物者游,而又加之以學力,然后能生動;能生動然后入規(guī)矩;入規(guī)矩,然后曲亦中乎繩,而直亦中乎鉤,所謂涉漓微而通不犯,蓋跡神通之乎夙因矣。"秀旭正是在此境界之中,癡迷于"入古"、"出古",經(jīng)歷了對話古人、叩問先賢的默化過程。且臨池不輟,出入篆隸,探蹟勾深,深悟?qū)嵪,漸入化境。及近十余年間,秀旭方在此基礎之上,潛心于書法理論的研究和探討。其學術論文《草書幻覺之動因》、《不由靈臺必乏神氣--行草書傳神之本源》、《漸老漸熟,乃造平淡--簡論蘇軾書學觀》、《蘇軾以淡論書的考證與解讀》等論文相繼被《書法》、《書法導報》、《書法報》等報刊所登載。其《學養(yǎng)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至--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篆刻之解讀》一文,入選西冷印社2013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上述論文每篇都在萬字以上,且觀點獨到,史料詳實,行文清新流暢得到了書界名家的一致首肯、激賞和褒獎?梢哉f,這一階段是其在學養(yǎng)的又一次純化,在為書之道上登攀的又一個高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