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植棉面積逐年下降 種棉花不如種糧食
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今日報道》
齊魯網(wǎng)濟南4月19日訊 據(jù)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今日報道》報道,眼下正是種棉花的時節(jié),在德州、濱州、淄博等地,原先的棉花地里正長著小麥。由于種棉花的收益不高,近年來,山東的棉花種植面積逐年下降。國家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取消,更是讓棉農(nóng)們對于棉花的種植前景很是擔(dān)憂。
德州市夏津縣有著棉都之稱,鼎盛的時候,全縣90萬畝耕地中有65萬畝種棉花,去年,棉花的種植面積下降到40.5萬畝,今年更是只有32.5萬畝,
原先的棉花地都改種了小麥。
德州夏津縣棉花協(xié)會秘書長王安軍:“種棉花勞動成本高,機械化程度低,一畝地收益棉花按450斤,生產(chǎn)成本一畝地650塊錢,這樣去除收益一畝地也就是剩1000多塊錢,與糧食作物比起來,收入差距在三四百塊錢。”
在夏津縣董倉村,農(nóng)民董桂利正在播種,之所以還堅持種棉花,主要是因為這地鹽堿化程度比較高。
德州夏津縣董倉村村民董桂利:“收益不怎么樣,因為去年下雨嘛。這個地差不多有十多天全是水,去年減產(chǎn),一畝地里頂多也就收400斤。”
從2011年開始,國家實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即棉農(nóng)種多少,國家收多少,并實行最低保護價。今年這一政策取消后,國家將對棉農(nóng)實施直補,首先以新疆作為直補試點,全國其他地方暫不實施補貼。這對山東的棉農(nóng)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德州夏津縣董倉村村民董桂利:“作為我來講,不好。畢竟少了一個國家這么一個大的單位收棉花,光靠私人收銷路不好。”
據(jù)統(tǒng)計,從2008年算起,山東的棉花種植面積已連續(xù)6年下降,2013年山東的棉花種植面積為1009.2萬畝,今年目標(biāo)是力爭穩(wěn)定在900萬畝以上。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