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歲參軍,在朝鮮戰(zhàn)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重殘之下卻以驚人的毅力,實現(xiàn)了生活自理,主動放棄榮軍院的特護待遇,回到家鄉(xiāng)參加生產(chǎn)建設。擔任村支書,帶領村民治山種樹,打井修渠,架電辦學,一干就是25年,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當時全鄉(xiāng)的先進村。離職后,又以特殘多病之軀,創(chuàng)作出版了長篇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當代保爾”的81歲老人———朱彥夫。
21日,“時代楷模”朱彥夫先進事跡報告會走進濟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從朱彥夫的部隊經(jīng)歷到擔任張家泉村村支書,再到退休后歷時七載創(chuàng)作出33萬字的《極限人生》,報告團成員聲情并茂地講述了老人的點滴事跡,聽到動情處在場師生感動得鼓掌、落淚。
1957年,朱彥夫當村支書的第一天,他就拖著17斤重的假肢,拄著雙拐翻山越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這個缺水的村子找水。經(jīng)過3年苦干,他帶領村民打了3口深水井和三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的問題。在朱彥夫擔任村支書的25年間,張家泉村實現(xiàn)了全縣多個第一。“村里人窮,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老朱決定在村里建個圖書室,沒有書架怎么辦,他就找母親商量,能不能用壽材板打個書架,老人一開始不答應,跟他說:什么都依你,這個不依!老朱跟娘動心眼,他憋在屋里,不吃不喝,誰叫也不理。娘心疼兒子,答應了他的要求。老朱彎腰低頭,在床上給娘磕了一個響頭。圖書室開張之后,朱彥夫又在村里辦起了夜校,現(xiàn)在村里上了年紀的人,凡是識字的,幾乎都是在夜校里學出來的”。報告會上,當聽到朱彥夫竟然用老母親的壽材板打書架、為村建圖書室,以及違背老人臨終遺愿“狠心”將其火葬,只為改變村里舊風俗的動人事跡時,會場里頓時響起熱烈掌聲,記者看到許多人都被感動得抹眼淚。“父親是重殘軍人,他一天都離不開母親。對父親來說,母親就是他的手和腳,就是他的拐杖。為了父親、為了這個家,母親結婚55年,只回過5趟娘家。”報告會上,朱彥夫的女兒朱向欣講道,今年已81歲高齡的父親雖然重度傷殘,但他卻是自己心中永遠的明燈,“父親家教很嚴,總是要求我們生活上和最差的比,工作學習上和最好的比”。
因為身體不好,朱彥夫需經(jīng)常去醫(yī)院看病。作為一位老戰(zhàn)斗英雄,原本縣里為他派了專車,可他從沒用過一次,都是兒子、女婿用自行車載他去離村20里地的醫(yī)院。有時妻子埋怨他為啥不用車,朱彥夫總是說:“如果啥事兒都找組織,還能算是個黨員嗎!”腰部有病的母親為支持父親工作,都是偷偷喝兩口白酒麻痹自己,再背上父親繼續(xù)上山干活。
1996年,朱彥夫千辛萬苦寫的《極限人生》出版了,當天晚上,他把六個孩子叫來,鄭重地送給她們一人一本。燈光下,他在書的扉頁上用殘臂認真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還特地跟幾個閨女說:“當年,對你們關心不夠,連結婚都沒有像樣的東西。這本書算是給你們補上的嫁妝!”(記者 孫丹青)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