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點40分,記者來到濱州無棣的李百祥村校車接送點,記者將跟隨從這里發(fā)出今天的第一趟校車,體驗校車的整個的行程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跟隨他們去看一下。
每天天剛亮,無棣校車165路的司機張雪芹和看護員馬樹芝開始了一天的第一趟運營。從李百祥村到第三實驗學校的路程并不遠,看護員要在途中清點好學生人數(shù),記錄好未到學生姓名和原因。
第一趟車的54名學生到達后,看護員馬樹芝立即進行第二遍人數(shù)清點,同學們有序的排好隊走進了校門。
早上七點一刻,記者看到,12輛校車已經陸續(xù)到達了第三實驗學校的門口,把車上的學生全部安全有序的送到了學校。有些車還要進行第二趟發(fā)車。
記者在另一趟路途最遠的校車上看到了同樣井然有序的場景。
記者發(fā)現(xiàn),在校車上每個學生都要求系上安全帶,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超員超載的現(xiàn)象。一般校車的核載人數(shù)是56人,除去司機和一位看護老師,車上可以坐54名學生。這趟車是搭載23名學生,老師會把每個孩子的姓名登記在冊。
有20年駕齡的左師傅坦言開校車不僅要靠技術更要有責任心,他發(fā)現(xiàn)放學時間正趕上打工人員下班的高峰期,會車的時候尤其要小心。
左之章告訴記者,學生下午放學的時候是五點二十,走到村里大約就到了六點了,正好碰上打工的人下班的時候,路上很多車,這個車也比較寬大,會車的時候比較不方便,得小心。
第三實驗學校站點一共有12輛校車,所有車輛到達后都停在指定的車位上,司機和看護員立即進行整理打掃。
記者看到,這里的校車就是大家俗稱的大鼻子校車,車身是黃色的,清楚地寫著“無棣校車”的字樣。車上還標明了校車經過的站點,在車的前方有五個閃爍的警示燈,這是在一般的客車上沒有的。
記者注意到,這輛校車在駕駛員正上方的位置有紅藍兩色的指示燈,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在校車左側還看到了一個裝置,上面寫著“停”還有兩個紅色的指示燈,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無棣縣校通公司校車20隊隊長楊海峰給記者做了詳細解釋,原來車頭上方的五個指示燈是《校車安全條例》里面規(guī)定的,校車必須配備的指示燈。當?shù)赜衷谲嚽胺郊恿思t藍兩色的等,是為了雨霧天氣提醒別的車輛對校車要進行避讓。車側面的是停車臂,提醒校車停車的時候,它后面的車輛要等候學生們下車過馬路之后才能超車。
同時,校車內部還裝有有監(jiān)控,覆蓋了車前車中部和后部。車座位比平時的車座要小一號,每個座位上都有安全帶。據(jù)了解,車上還同時安裝了GPS,便于對每輛車定位,教育、交警部門和車輛運營公司都可以看到。
據(jù)了解,無棣縣的149輛校車以及所有的司機和看護員都由校通公司全權管理。在2010年9月成立了公益性質的校車公司——無棣縣校通公共交通服務有限公司,明確了“政府主導,部門聯(lián)動,企業(yè)化運作,公司化管理”的運營管理模式。在校車的管理上,不僅在制度上嚴格管理,也配備了最先進的設備。
另外,公司還對校車駕駛員和看護員定期培訓。對車輛的檢查和檢修更是不敢馬虎。除了校通公司的管理和努力,學校、家長和學生自己的安全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
時間接近中午,我們又回到了距離第三實驗學校五公里左右的李百祥村,村民劉香嶺正準備去村口的校車站點接女兒放學,從家騎電動車到村口只用了三分鐘。而兩年前,這五公里的路途都要靠婆婆和劉香嶺騎電動車來回,中午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有一半都耽誤在路上,午飯也只能怎么簡單怎么做。
“以前只能騎電動車送她,也不是很安全,F(xiàn)在好了,坐校車很方便也安全,關鍵是凍不著熱不著。”劉香嶺這樣告訴記者,而現(xiàn)在李夢媛剛回到家,熱騰騰的飯菜已經端上了桌。
在李柏祥村像李夢媛一樣需要校車接送的孩子有40多名,為了方便校車的停靠,李白祥村也做了相應的道路建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