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電影在別人看來很風光,但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劉思連的妻子謝印紅談起與丈夫一起30余年的放映生涯娓娓道來,“老劉當時的工資很低,每月只有30來塊錢,盡管工資不多,但老劉工作起來勁頭很足,從準備放映、到放映結束,群眾散去,常常要忙活到深更半夜,回到家腰酸腿疼,囫圇地吃個飯,睡不到幾個小時天就亮了,這些倒沒什么,要是遇上惡劣天氣更遭殃了。記得有一年夏天,俺們到離家20里與江蘇接壤的十三甲村放電影,在放映就要結束的時候,突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俺倆被雨澆成了‘落湯雞’,等用地排車拉著放映設備,踏著泥水到家時已經(jīng)凌晨2點鐘了,那種滋味甭提多難受了,但看到群眾觀看影片的笑容,歡樂的心情,心里很坦然,感覺到自己受苦受累是值得的!”出于對丈夫放映事業(yè)的理解和支持,謝印紅也跟著丈夫學習放映知識,熟知放映設備技能,時不時練練手藝,“熟能生巧,俺現(xiàn)在也能單獨使用放映機器了!”謝印紅自豪地說。
回顧30多年電影放映工作的發(fā)展變化,劉思連深有感觸地說:“黨的政策越來越好了,各種條件也比以前強多了! 80年代,拉著地排車、騎著自行車放電影,90年代駕著摩托車、開著三輪車放電影,現(xiàn)如今是開著電動車、小汽車放電影。放映的設備也更新?lián)Q代,‘鳥槍換炮’了,原來的F164A放映機,圖像模糊,效果不好,使用的拷貝膠片由于老化,常常斷片‘卡殼’,來回奔跑換拷貝,誤工誤時,群眾抱怨聲不斷,令人撓頭,后來換成了DVD機,現(xiàn)在都換成數(shù)字機了,圖像更清晰了,操作更方便了,設備更輕便了,片子‘卡殼’已成歷史了,群眾的贊揚聲多了。”
劉思連說,由于現(xiàn)在農(nóng)村娛樂形式多樣化,每場電影的人數(shù)已達不到80、90年代紅火時的上千人,每場觀眾一般是100多人,最多時有600來人,中老年觀眾的比例很大,他們很喜歡《焦裕祿》、《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楊善洲》等這樣的教育片,農(nóng)村信息化常識、科技種植、養(yǎng)殖知識、科學生活常識以及農(nóng)村環(huán)境治理等方面的科教片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俺以前不知道吃鹽多了害處多,現(xiàn)在看了老劉播放的《低鹽飲食保健康》影片,真明白了低鹽飲食的好處,這樣的片子得多放放,俺老年人忒喜歡看。”汪崖村劉老漢夸贊道。
“只要老百姓喜歡看,只要老百姓需要,只要能讓更多的老百姓增長知識,受到教育,俺們夫妻倆再苦再累也要放映工作搞好,”談到下一步打算,老劉滿懷希望,“俺琢磨著,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新農(nóng)村建設、群眾增收致富、環(huán)境保護等,多到上級電影部門跑跑腿,多找一些革命教育片、科教知識片放放,來弘揚社會新風尚,傳遞社會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