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訊(記者 蓋鳴霆 通訊員 王世友 范培倩)這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村莊,村子遠離鬧市區(qū),只有100多戶人家、600多口人。窄窄的街道、破舊的房屋,再加上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就構成了村子的全部;同時,這里又是一個“聲名遠揚”的地方——省委組織部“掛號”的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村、任城區(qū)綜合排名后三位落后村、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只要提到這些“帽子”,人們便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它的名字——唐口街道河南魏村。不過,自從精準扶貧開展以來,這個村子卻正悄悄地改變自己的模樣,尤其是村子里曾經最為弱勢的殘疾貧困家庭,更是以一種新的面貌,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她掃干凈了村子的路更掃走了心里的陰霾在河南魏村村民眼中,今年50歲的王秀榮是一個既不幸又堅強的女人。丈夫車禍去世的那年,她的兩個孩子才十幾歲,家里還有70多歲的婆婆,兒子還患有嚴重的嬰兒癱,生活時刻需要照料。她能強忍著心中的悲痛送走了老人、養(yǎng)大了孩子,至于到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她自己也說不清了。
走在河南魏村的主干道上,不算寬廣的街道被王大姐打掃得干干凈凈,沒有一點雜物。擔任村“第一書記”的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科科長高道俊告訴記者,考慮到王秀榮家的具體情況,村委會為王秀榮一家辦理了低保,并給王秀榮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對這份工作,王大姐更是格外珍惜,每天兢兢業(yè)業(yè),從來沒有偷過一次懶。
“提起以前我吃的那些苦,我就想掉眼淚。孩子的爸爸一走,我面對老老小小的一大家子人,真是哭都沒有膽量!蓖醮蠼愫驼煞蚨际抢蠈嵄痉值那f戶人,為了給生下來便患有嬰兒癱的孩子治病,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據。2004年,王秀榮的丈夫在一場車禍中去世,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兒子治病需要花錢,女兒上學需要花錢,自己又患有嚴重的哮喘病!柏毟F”便自此成了這個家庭十幾年揮之不去的噩夢。
“現在,俺們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自從扶貧開展以來,村里給俺買煤、送來了棉衣,還給俺閨女爭取了愛心助學金。我身體不好、沒啥文化、不能出遠門,能在家門口干保潔員,我心里十分滿足!蓖醮蠼阈χ嬖V記者。
假發(fā)編織,讓她們一家“織”出一個幸福夢“高書記好,您……您……坐……”,記者來到村民張繼英家中時,張大姐的兒子正用含糊不清的話語熱情地給大家打著招呼。與王秀榮一樣,張大姐也有過丈夫的離世、自己一人撐起一個家的經歷。
此時,張大姐并不在家,看到記者來訪,張大姐的婆婆、今年已經92歲的張奶奶拉住記者的手,不斷地哭訴著自己的遭遇!拔业膬鹤幼吡,大孫子長到8歲也出了意外,現在就剩下這個孫子,還天生有毛病,想出去打個工補貼家用都沒人要!北M管張奶奶身體看上去還很硬朗,由于生活中接連遭受各種打擊,每遇到外人,她都會將自家的不幸遭遇傾訴一遍。然而,好在張奶奶的孫子身體殘疾的并不嚴重——不僅能生活自理,還能進行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村里在此次精準扶貧中便就近為其安排了工作。
“河南魏村有自己的一個建筑隊,平時在一起干活的都是自己村里的人,彼此都能互相照顧。我們便把張大姐的兒子安排在了我們建筑隊上,平時有建筑活的時候,每天發(fā)放120元工資,沒建筑活的時候發(fā)40元工資。這樣算下來,每月保底也能上千元,家里的零花錢就夠了。此外,我們村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還招商引資建起了一個假發(fā)編織工廠,F在冬季建筑工地上活不多,我們就又安排張大姐母子兩人來我們廠里打打零工。這樣下來,就又多了一筆收入。”采訪中,河南魏村的第一書記告訴記者,以前大家對殘疾家庭的幫扶多是現金或實物,這種幫扶雖然能夠救急,但是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這次精準扶貧中,大家就通過就業(yè)的形式開展扶貧,讓殘疾人用自己的雙手、更有尊嚴地描繪出未來的幸福生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