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墻倒塌30周年紀念日前夕,德國《明鏡》周刊視頻組編輯安娜·薩多夫尼科娃(Anna Sa-dov-ni-ko-va)在莫斯科戈爾巴喬夫私人辦公室,就東西德統一、蘇聯改革和解體等一系列問題采訪了這位88歲高齡的前蘇共總書記。觀察者網全文翻譯采訪內容,謹供參考。
戈爾巴喬夫 蘇共前總書記、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翻譯 觀察者網 武守哲
《明鏡》周刊:戈爾巴喬夫先生你好,11月9日是柏林墻倒塌30周年紀念日,30年后,你如何看待這一歷史事件?
? 戈爾巴喬夫:30年前我怎么看這件事,現在還怎么看,觀點沒有任何變化,那就是我覺得東西德統一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它影響了太多人的人生軌跡,我會銘記那一天,也羨慕和欽佩真正參與到這一歷史進程的人們。
《明鏡》周刊:柏林墻的倒塌是否讓你感到震驚?
? 戈爾巴喬夫:并沒有。我當時在密切關注東德方面的動向。當時全體東德人都在呼吁政治上出現改變。1989年10月初,就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慶祝建國40周年的時候,當時的執(zhí)政黨,也就是社會統一黨的很多年輕黨員舉行了游行,在集會上大聲呼吁改革,并且高喊我的名字:“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救救我們!”
而且在東德很多大城市,人們不約而同都在走上街頭,形成了聲勢浩大的人浪,他們還拉著橫幅,上面寫著“我們是一個民族!保 Wir sind ein Volk!)
10月18日,東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埃里希·昂納克(Erich Honecker)被迫辭職,埃貢·克倫茨(Egon Krenz)接替了他,但是改革來得太晚了。就在11月3號,也就是柏林墻倒塌前一周,東德社會統一黨政治局常委開了一個會,國家安全事務委員會主席在會上說:“明天會有超過50萬人涌向柏林和其他城市……”

《明鏡》周刊:當時你看到這些狀況之后,是如何權衡對策的?
? 戈爾巴喬夫:當然,德國人有權利決定自己民族的命運,但是周圍鄰國以及國際上的反應也要考慮在內。我當時的決策主要是如何盡可能避免暴力行為的發(fā)生。我和西德總理科爾,東德社會統一黨總書記克倫茨以及其他歐美各國的領導人保持了密切的聯系,我們都在努力消除東西德統一進程中的某些負面因素,比如冷戰(zhàn)情緒有可能再度高漲。
《明鏡》周刊:東德的軍方或者駐扎在東德的蘇聯軍隊是否曾要求你進行軍事干預?
? 戈爾巴喬夫:我根本不考慮軍事上的問題,我們只要求蘇聯駐東德大使館盡可能詳細準確匯報事件的進程,以便做出下一步可能的行動。

《明鏡》周刊:在11月9號柏林倒塌之后,東德或者蘇聯內部是否有聲音認為應該重建柏林墻?
? 戈爾巴喬夫:這個我就不知道了。我不排除有一些不負責任的個人或者某些處在政治邊緣化的群體有這種可笑的想法,他們想拖慢歷史不可逆的進程,就如同突然有人跳上疾馳的火車,試圖讓它停下來一樣,這是不可能的。
《明鏡》周刊:當時你是否曾下令關閉邊境,并且派軍隊過去?
? 戈爾巴喬夫:關閉哪里的邊境?我往哪里派軍隊?在東德駐扎了38萬的蘇聯軍隊,他們按命令按兵不動,不介入。
《明鏡》周刊:為何你能讓東德和蘇聯保持密切的盟友關系,而在其他地區(qū)卻不能,比如波羅的海國家?1991年立陶宛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要求獨立的游行示威活動,遭到了嚴重的暴力干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