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各地頻頻產(chǎn)生的水災,它也在提示我們,在城市在計劃建設中,除了管網(wǎng)的布局以外,還需要對這種空間留有必定的余地,尤其是在城市計劃的空間上,不僅要滿足常態(tài)的需求,也要充分的考慮到像極端氣象、災害性氣象這種特別的需求。在城市里要給予河道、濕地、水體、綠地有更多的空間,這樣一些空間在平時可以作為城市的景區(qū)來應用,洪澇災害來臨的時候,它就可以作為這種水體的很重要的一種儲備,從而減少城市的街區(qū)所遭遇的壓力,否則,在遇到突發(fā)災害的時候,城市仍要持續(xù)付出宏大的代價。
劉戈:城市基礎設施是“百年大計”
(《今日觀察》評論員)
城市基礎設施是一個“百年大計”,上海世博會城市案例館里的荷蘭鹿特丹就是個很好的典范,鹿特丹比海平面低7米,而且降雨量非常大,他們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鹿特丹有非常多的下沉式廣場,下沉式廣場底下都是溝槽。下小雨的時候,小孩可以在溝槽里玩水;下大雨的時候,雨就存儲在下沉式廣場;雨再大的時候,雨水就會排出去,通過渠網(wǎng)流到郊外的水池里面。在城市的枯水季節(jié),外面的這些水就可以流回廣場上來,這是好幾百年的一個工程。鹿特丹在世博現(xiàn)場安排了一個非常美麗的模型,先是電閃雷鳴,然后傾盆大雨,完了之后,地面上都是干干的。荷蘭人對此非常驕傲,他們說“上帝發(fā)明了地球,但荷蘭人發(fā)明了荷蘭”。這就是他們對自己城市的態(tài)度,就是真的把這樣的建設,把很高的智慧應用于此,所以是“百年大計”。
劉戈:在未來中國新城市的建設當中 我們要做到未雨綢繆
(《今日觀察》評論員)
在未來中國這些新城市的建設當中,我們要做到未雨綢繆,因為現(xiàn)在氣侯變更帶來的極端氣侯現(xiàn)象已經(jīng)達成了一種共鳴,包含清華大學的王光謙教授也在發(fā)表的文章中寫到:近幾年,我們局部地區(qū)的突發(fā)性的洪災會加大,但是這樣一些預警的系統(tǒng),對于我們城市的決策者來說,應更多的研究,把現(xiàn)在科學家們和專家們研究的成果和城市建設密切地聯(lián)合在一起,防患于未然。
謝映霞: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設者應更多的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的計劃建設
(中國城市計劃設計研究院工程所所長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在大范圍建設光鮮亮麗,華麗堂皇的大樓的同時,我們的管理者、建設者能不能更多的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的計劃建設,當然,基礎設施的投入是非常高的,而且又不是馬上就能夠見效的,它是一個“百年大計”。
(《今日觀察》欄目播出時間:周一至周五22:25—22:55)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