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煙臺市民張女士撥打熱線反應,母親拿著5000元錢去位于煙臺市北大街的工商銀行存活期,沒想到最后卻買了保險。下午,記者與該行有關負責人取得接洽,對方表現(xiàn)將盡快與張女士母親溝通協(xié)商解決。
事情產(chǎn)生在一年前。去年,市民張女士的母親花8000元購置了某公司的保險,可是老太太很快就懊悔了,因為自己沒多少錢去交保費。于是,她找保險公司退保,拿回了5000元。回家后,老太太一合計,這錢不能再買保險了,還是存銀行放心。于是,老太太來到工商銀行芝罘區(qū)支行北大街分理處,要把這5000元存活期。
“當時我母親想存款,可被銀行的工作人員勸阻了。”張女士告訴記者,銀行工作人員對她母親說,存活期太不劃算,不如用另外一種方法存,利息很高,過幾年還能每年返500元,“我母親不識字,聽人家說得這么好就動心了,痛快地簽了字。”
上個星期五,老太太叫張女士到家里來一趟。本來,張女士的父親最近身材不佳,老太太想起了去年存的5000元錢,打算取出來給老伴買藥。張女士接過“存折”一看,這分明是保險單嘛。老太太也急了,闡明明告訴我是存折啊!張女士十分賭氣,趕緊去找銀行,可是對方不承認“忽悠”過老太太,說是老太太自愿買的。
張女士無奈,撥打了96110,向記者訴說了她母親的遭遇。“我母親本來就是退保去存款的,如果銀行跟她講明這是保險,她不可能再去買的!銀行怎能這樣欺騙一個不識字的老年人呢?”中午12點左右,記者撥通了工商銀行芝罘區(qū)支行北大街分理處的電話,接電話的張經(jīng)理表現(xiàn),等主任回來后,將馬上對此事進行核實。
下午3點40分,記者與工商銀行芝罘區(qū)支行北大街分理處欒主任取得接洽。欒主任表現(xiàn),一年前張女士的母親在辦理業(yè)務時,畢竟雙方是怎樣說的,由于沒有錄音,現(xiàn)已無法考證,但她認為,銀行的工作人員不會去欺騙花費者。“上周五,張女士曾經(jīng)來過我們銀行,但只是促說了幾句就離開了”,欒主任說,接下來,她要和張女士的母親溝通一下,看看雙方是否存在誤解,爭取把這件事美滿解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