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蘇武被匈奴羈押北海牧羊后,整天在一望無際的冰天雪地里與羊群為伴,苦難度日。每遇節(jié)日他就將節(jié)杖插在眼前,面向東南,行君臣大禮。以示心存漢室,志在故國的堅定信念。一日,當他從李陵口中得知武帝聽信饞言,以為自己投降匈奴,逼得他家破人亡的不幸消息后,更是痛斷肝腸,隨而面朝東南,跪拜節(jié)杖,意欲向皇帝和親人哭訴著自己身陷囫圇的不幸和心中的煩悶。就這樣他為了紀念逝去的親人,用石頭當供桌,擺雪球作獻果,并用碳灰在木板上分別畫出母親、妻子、兄和弟的容樣,擺放在石桌上面,以三拜九叩首的方式,表達對親人的無限哀思,更為自己沒有能力保護好家人感到內(nèi)疚。慢慢的他深感只有堅持活著回去,才能澄清是非,只有如此叩拜,才能緩解思親之苦與巨大的精神壓力。也給身心疲憊的他重新點燃活下去的勇氣與決心。蘇武回國后把這一禮儀言傳身教給他的兒孫們,特別是每年除夕,他都要率領(lǐng)兒孫去先祖墳塋前,按輩份上香燃蠟,獻爵跪拜,以圖先祖殷德保佑家人歲歲平安。
蘇武去世后,漢宣帝念中興輔佐之功,功其圖像與未央宮內(nèi)的麒麟閣內(nèi)尊為極榮。蘇武的兒子蘇通國便請畫師在麒麟閣里,將先父容顏描繪在白帛之上,帶回武功老家。每當除夕來臨,在朝為官的蘇武的次子蘇通國就帶著家眷,從京城出發(fā)趕回武功,參加兄長舉行的祭祖活動。長子蘇元提前就和家人將蘇門去世的各位宗長的畫像,懸掛在廳堂之上。除夕這天,里里外外打掃的干干凈凈,大門口掛上一對火紅的宮燈,貼好春聯(lián)。供桌上擺放著色澤艷麗的獻飯果菜,兩根血紅的蠟燭的亮光照射得四周泛起閃閃的金光。一切準備就緒,兩兄弟就領(lǐng)著兒孫們來到先祖蘇建、蘇武和其他宗長的墓園,逐一燃蠟、上香、燒紙、獻飯、叩拜。請回先人后,舉家大小人齊跪神案前,長子蘇元上香鞠躬,然后領(lǐng)著眾人三拜九磕頭恭請先祖入位,祭祖儀式才算完畢。這時,家門口響起了迎春的炮竹聲。全家人在喜慶中團團圓圓吃起了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餃子。
就這樣,除夕請先人回家過年的禮儀一代傳給一代,最終形成了一種習俗,被更多的人們所效仿,所傳承。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