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踏訪現場
揭開宜昌3000將士遺骨之謎
特派記者瞿凌云 羅京
陡峭山崖下的一處荒坡,63歲的宜昌村民李先愛掀開一個裝米的黃色尼龍袋,10多根長短不一的白骨在1米多高的荒草叢中暴露出來。
“就撿這么多,以前挖起來的都被拖走了”,眼前的這堆遺骸是李先愛在方圓幾百米的地方找到的,他小心地將其堆放在一起。
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黃花鄉(xiāng)南邊村金魚坪宜巴高速公路工地,即312省道37公里處,因今年4月高速公路開建,遺骸不時被人挖起。
經媒體挖掘和曝光,六七十年前的那場中日兩軍慘烈的對峙和戰(zhàn)爭,也隨著這些尸骨浮出歷史。
宜昌淪陷日軍西進四川,中日兩軍在黃花鄉(xiāng)一帶對峙
1940年6月宜昌淪陷。日軍向西北方向進犯。
黃花鄉(xiāng)兩河口以東地區(qū)一些地方,均被日本占領,并修筑了大量半永久性工事,明碉暗堡密布,鐵絲網拉滿山頭,企圖步步推進,西犯四川。
這里是進入陪都重慶的重要關口,戰(zhàn)略意義顯著。
國軍第75軍預備第四師,下轄三個團。1941年春擔負該地的防守,這一年敵我雙方拉鋸戰(zhàn)極為頻繁。
據宜昌市夷陵區(qū)黃花鄉(xiāng)政協做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魏啟俊介紹,這段歷史在《宜昌縣政協文史資料》第11輯中有詳細記載。
書中預四師已故戰(zhàn)士易行錫口述說,有一次,他幫通訊兵抬電線桿時,與師長傅正模同行,看到師長一路心情沉重,不時用手帕擦眼淚。
年紀較長的人告訴他,“前線戰(zhàn)士激烈,將士傷亡太多,傅師長很痛心!
深夜血戰(zhàn)
1941年冬天,預四師奉令全師開赴曉溪塔地區(qū),準備與日軍作戰(zhàn)。那日當晚該師三個團冒著凌厲的寒風連夜出發(fā)。
某日凌晨一時許,師指揮部向10團下達了夜襲沙壩店子日軍據點的命令。約二點時分,主攻團進入預定區(qū)域,在離敵軍陣地約300米的山地中潛伏下來,工兵排余排長帶領1人在前面排除障礙,他們摸到敵前沿陣地,用虎口鉗子剪斷敵人第一道鐵絲網,又順利地剪開了敵人第二道鐵絲網,把敵人的陣地撕開了一個口,10團向前躍進了100多米。
當我工兵剪第蘭道鐵絲網時,觸動了敵人的警報,一時敵軍軍犬狂叫,照明彈立即升空,我部1000余人頓時暴露干日軍視線與火力網之下。此時此刻,似乎除了主動進攻已別無良策,團長立即下令強攻沖鋒。敵陣中六挺機槍一齊向我軍并火,我軍一無掩體,二無戰(zhàn)壕,一排排地被敵火力掃倒。沖一次倒一批,二營營長當即陣亡。
第二次沖鋒時全團已傷亡過半。三營高營長冒著彈雨,帶領50多人從側面遷回,接近敵陣,連炸敵碉堡兩個,接著與300多名日軍短兵相接,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肉搏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我50多名官兵全部與敵同歸于盡。10團在此次血戰(zhàn)中,僅剩下1人。
3000將士埋葬在金魚坪的山坡
75軍的野戰(zhàn)醫(yī)院那時設在南邊村的養(yǎng)老坪,也就是現在的金魚坪。
這里與易行錫的老家只隔著一條河。關于野戰(zhàn)醫(yī)院的一些情況,十六七歲的他是親眼所見。
入伍前,他每天都看到成批的傷亡戰(zhàn)士從前線運回,輕傷員住輕傷室,重傷員住重傷室,死了的立即掩埋。
由于日軍封鎖了我軍的運輸線,醫(yī)藥奇缺,全靠人工從三斗坪下面的地方運送,數量有限,而且不能及時送到。因此,一般到了重傷室的戰(zhàn)士,百分之百的無救了。
有一次,擔架排三天沒回后方,醫(yī)院就死了60多個傷員。起初的對死去的還能用白布裹一下,一人一個土坑掩埋,坑里墊一點稻草。后來戰(zhàn)爭激烈,傷亡人數倍增,醫(yī)院就顧不過來了,干脆幾個人一個坑或幾十個人一個坑。
在預備第四師駐南邊村的4年多時間里,養(yǎng)老坪野戰(zhàn)醫(yī)院后面的山坡上,一共掩埋了3000多位抗日戰(zhàn)士的忠骨。凡排長以上的軍官都單獨刻了小石碑,凡士兵都把姓名集中刻在幾塊大石碑上。易行錫記得其中一個石碑上刻有800多名士兵的姓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