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中國的高級教導入學測驗,是考生選擇大學和進入大學的資格標準,它本是一場再正常不過的測驗,卻因承載了太多關于命運的東西而被全社會“呵護”,被很多人認為是決定人生的要害,即“一考定畢生”。每年6月,全中國數(shù)以百萬計的高三學生都必須挑釁高考這座“獨木橋”,看起來有些無奈,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歷史因素沉積與中國社會現(xiàn)狀的背景下,高考可說是相對公平、公平、公開的一種人才提拔機制。
但凡經(jīng)歷過高考的人,以及有考生的家庭,都會對高考期間全部社會越來越周到和人性的臨時性措施,持支撐和贊成的態(tài)度。高考的這三天,上至政府部門,下至普通百姓無不想方設法、不惜代價、心甘甘心腸為應考的學子們供給一切方便,真可謂:“高考一駕到,全民皆讓道”。參加高考的千萬莘莘學子在這三天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獨享尊嚴與榮光的VIP,備受呵護。
不能否定,在集中的三天測驗時間內(nèi),社會能夠給予近千萬學子以特別時段的關愛,符合以人為本的社會原則,無可厚非。但是有一點我們可能疏忽了,那就是如此的關心,如此的寵愛,對這些考生們的成長到底會有多少利益?這樣的呵護有必要嗎?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考生在呼吁:“還我們自由的測驗空間,不要給我們來自社會的壓力”,“使我們感到了比測驗本身還要大的壓力,這樣的幫助對我們只有壞處沒有利益!薄案呖紝ξ覀儊碚f就是一次平常的測驗,盼望父母不要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我們的身上”,這些話語道出了許多考生的心聲。
有人總結,恢復高考制度以來,60后考生是一邊干農(nóng)活一邊參加高考;70后考生是一邊幫家里做家務一邊備考;80后考生是一心一意撲在高考上;90后考生則由老師陪著、家長護著、全部社會寵著參加高考。對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高考,現(xiàn)在高考所導致的緊張情感無疑在不斷擴大和蔓延,這種一人高考、全家上陣,學生高考、社會緊張的不斷升級的局面,何時是個盡頭?由考生到家庭,再到全部社會——這不應當是走了三十年改革之路的高考所帶給社會的反差。
我們得承認,現(xiàn)行高考制度不是那么“絕對”地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也不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暴年代。隨著高校的擴招,中國的大學已由精英教導向大眾化教導轉型,高考變得容易。教導部頒布的數(shù)字稱,在今年考生比去年減65萬的情況下,預計錄取率還要增加近7%,打算招生657萬人,亦即錄取率超過68.65%。面對如此高的錄取率,全部社會大可不必如臨大敵一樣地緊張。
高考,只是一次普通的測驗,是一個剛步入成人行列的學子參加的第一次成人考。它是智慧的博弈,是學識的秀場,迎戰(zhàn)高考的日子是考生的人生財富,而不是命運的轉折點。沒經(jīng)歷過的朋友,視高考如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關,而經(jīng)歷過的朋友,回頭看一看,它只是我們成長中的一場測驗,一個回想。
淡看高考,才干從容看待高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