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的雜文指現(xiàn)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一種文體。是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風趣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中國現(xiàn)代雜文產(chǎn)生于五四文學革命中,最初以“隨感錄”的名稱呈現(xiàn)在《新青年》雜志上。20年代已有可觀的成績,進而在30、40年代風靡文壇。在這以后時起時落,80年代又興盛起來。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評、文明批評為基礎內容,帶有強烈的理性批評精力和思想啟蒙色彩。在藝術上廣泛尋求說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較鮮明的諷刺、風趣的喜劇色彩和機靈、論辯的哲理品德,有著警世、審丑、益智、移情的多重功效。魯迅是中國出色的雜文作家,他把雜文推到高度成熟的地步。此外,林語堂、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徐懋庸、唐弢、聶紺弩、夏衍、巴人、鄧拓、林放等人,是中國各個時代較有代表性的雜文作家。
雜文是短小的文藝性社會評論。它既是說理的,又具有文學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風趣、諷刺的文筆,鞭笞丑陋,針砭時弊,求索真理,分析人生。好的雜文,被譽為“匕首”或“投槍”。
雜文應怎樣寫作呢?
一、大題小作
就是請求從重大的社會問題中,抓住最尖銳最能反應本質的一點,或從一個側面去做文章。這是一種“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寫作方法。寫作者要從一粒沙看世界,從一朵浪花見大海,也就是要“大中取小,小中見大”。具體地說,可以從一個人、一樁事、一句話、一首詩、一篇小說、一條諺語、一個典故、一則笑話、一段歷史傳說等等,作為施展議論的根據(jù)。通過對照、聯(lián)想、借喻、類比,生發(fā)開去,提示暗藏在具體現(xiàn)象后的意義,發(fā)掘深入的主題。
例如,有一篇《從撥火棍想起的》的雜文,從膾炙人口的楊家將故事中選擇了楊家宿將焦贊為解主帥楊宗保邊關之圍,回府求援,在天波府燒火丫頭的撥火棍“教訓”之下,終于承認楊排風的非凡將才,并自甘居下,請佘太君讓楊排風領兵馬馳援的小故事作為題材,活潑而深入地表現(xiàn)了反對壓抑、摧殘人才、渴望起用賢能之士為四化建設出力的主題思想。
二、勾畫形象
魯迅先生說:“我的雜文,所寫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來,已幾乎是或一形象的全部!保ā稖曙L月談》后記)這正是對“勾畫形象”的最好闡明。
他還說“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取類型”就是勾畫形象,使這形象代表某一類型的人。?寫雜文,就應如此勾畫形象,發(fā)明典范。
三、多方取譬
寫雜文常常要通過貼切的比喻,或者類比、講故事、成語典故來加強文章的活潑性、趣味性,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以便于讀者接收。例如,魯迅在《做雜文也不易》中,將雜文比喻為“也照穢水,也看濃汁,有時研究淋菌,有時解剖蒼蠅”的“小小的顯微鏡”。這個比喻是何等的深入形象!
悍的特點和戰(zhàn)斗的作用。又如,魯迅寫的《論雷峰塔的倒掉》,巧用法海逃到蟹殼里避難的故事,顯示作惡多端者在世界上無容身之地的道理。整篇文章表現(xiàn)了打破舊中國封建思想束縛的愿望,和對被壓迫者“白蛇娘娘”的同情。
四、雜文要“雜”
雜文要“雜”,指的是:
第一、題材上廣采博取,多方瀏覽。
目標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地表現(xiàn)主題,豐富思想內容。
第二、內容上知識豐富,寓理于文
雜文的“雜”體現(xiàn)在內容的豐富性和知識性。鄧拓有一篇雜文叫《一塊瓦片》。在不長的篇幅里,作者像一位飽經(jīng)經(jīng)歷的長者,帶領我們追溯燒瓦的歷史,讓我們懂得了瓦的過去。這里有北京故宮色彩斑瀾的“琉璃瓦”,有明代廬山天池寺的“鐵瓦”,有西域泥婆羅宮的“銅瓦”,以及古代統(tǒng)治階級用來顯示他們奢侈生活的“銀瓦”、“金瓦”。作者又由歷代統(tǒng)治階級的豪華建筑聯(lián)想到我國勞動國民居住的簡陋,讓我們看到了我國北方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在舊社會里“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悲慘生活情景。讀這樣的文章,既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和無窮的樂趣,又可在作者娓娓的敘述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深入的思想教導。這樣就不是空洞地講道理,而是寓理于文,寓理于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