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15日,滬深兩市今年以來有52家公司公布了股權激勵預案,擬授予的股份高達7.06億股;而去年全年僅有17家公司公布股權激勵預案,擬授予股份不到1.5億股。今年以來股權激勵擬授予股份比去年全年激增了約370%,上市公司推出股權激勵的熱情明顯提升。
□本報記者 于萍
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密集登場
根據Wind數據,7月以來,22家公司公布了股權激勵預案。其中,僅8月就有11家公司公布了股權激勵預案。從進展來看,大部分公司僅是提出了股權激勵的董事會預案,還沒有正式實施。
中小板公司在推出股權激勵預案方面頗為積極,今年已有25家中小板公司提出股權激勵預案,在已公布股權激勵預案總數中占比近50%。此外,5家創(chuàng)業(yè)板公司公布了股權激勵預案。
碧水源(92.800,2.80,3.11%)是今年以來上市后推出股權激勵方案最快的公司。在今年4月21日登陸創(chuàng)業(yè)板后,僅過了3個多月,公司就于8月5日推出股權激勵預案,計劃授予400萬份股票期權,約占當時公司股本總額的2.72%,激勵對象包括公司高管、中層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業(yè)務人員共計120人。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上市的亞廈股份(66.00,-1.80,-2.65%)、二重重裝(10.48,-0.26,-2.42%)和合康變頻(38.800,-0.30,-0.77%)也先后推出了股權激勵預案。
北緯通信(37.85,0.15,0.40%)、廣州國光(20.30,-0.45,-2.17%)、世聯(lián)地產(37.45,-0.82,-2.14%)等6家公司公布的股權激勵預案堪稱“慷慨”,計劃授予的股數占當時公司總股本的比例都超過5%。其中,北緯通信計劃向包括3名高管在內的115名骨干授予500萬份股票期權,占公司總股本的6.61%。金地集團(6.15,-0.09,-1.44%)則成為52家公司中授予激勵股數最多的公司,在年初公布的股權激勵計劃中,公司向224員工授予9937萬股的股票期權,占授予時公司股本總額的4%。
創(chuàng)業(yè)板公司行權條件相對較低
從已公布股權激勵預案的內容看,激勵的目標主要以凈資產收益率和凈利潤增長率為主。由于2009年部分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基數不高,今年公布的股權激勵預案的行權條件較以往相比有一定的提高,但部分創(chuàng)業(yè)板公司的行權條件低于中小板和主板公司。
亞廈股份的行權條件規(guī)定,公司2010年-2014年相對于2009年度的凈利潤增長率分別不低于75%、145%、220%、300%和380%。富安娜(41.02,-0.47,-1.13%)則要求2011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以2009年凈利潤為基數,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凈利潤增長率不低于65%、105%和145%。
相比之下,一些公司的行權條件顯得有些“保守”。中集集團(13.35,0.12,0.91%)要求,行權前一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較其上年增長不低于6%;行權前一年度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創(chuàng)業(yè)板公司的行權條件低于中小板和主板公司。在神州泰岳(55.140,-1.56,-2.75%)的股權激勵預案中,對于2010年績效考核的標準僅為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2%,凈利潤相比2009年增長不低于20%。探路者(27.050,-1.05,-3.74%)規(guī)定,2011年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2011年凈利潤相比2009年增長不低于30%。
與之相比,今年上市的大盤股二重重裝則規(guī)定,行權期的上一年度,營業(yè)收入增長率不低于2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長率不低于25%,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
業(yè)內人士指出,股權激勵的行權條件體現了公司對未來發(fā)展的預期,較低的行權門檻和行權價格,難免降低了公司未來發(fā)展的想象空間。不過,在面對較高的行權條件時也要謹慎,因為上市公司制定的業(yè)績“藍圖”有可能無法落到實處,因此,需要理性看待股權激勵中的行權條件。上市公司在推出股權激勵方案時也應注意公平和效率原則,作為考核指標的業(yè)績增長率不應明顯低于行業(yè)的平均增長率。
多因素導致前期激勵預案流產
在上市公司推出股權激勵預案熱情高漲的同時,也有部分公司宣布終止相關計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9家公司宣布終止股權激勵計劃,僅5月就有4家公司叫停了股權激勵計劃。無法達到業(yè)績考核目標以及股價變動等因素導致了預案的流產。
隆平高科(24.06,-0.94,-3.76%)在公布2010年中報的同時宣布終止股權激勵計劃。公司表示,由于2007年、2008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均為負數,與證監(jiān)會的規(guī)定不符,因此無法實施該股權激勵計劃。興發(fā)集團(19.13,-0.73,-3.68%)表示,2009年受金融危機等因素的持續(xù)影響,公司當年整體經營形勢與股權激勵計劃制定和實施時的預期相比發(fā)生重大變化,導致2009年經營業(yè)績無法達到股權激勵的業(yè)績考核條件。
此外,2008年股市的下跌也打碎了不少公司高管的“致富夢”。由于不少公司當時的股價遠低于行權價格,而使得股權激勵方案擱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