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記者王立彬)國家投入120億元的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開始以來,全國累計發(fā)現礦產地900余處,實現多方面找礦突破,有效提高了國家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9日在此間公布的國土資源大調查礦產資源評價成果,按照“公益先行,基金銜接,商業(yè)跟進,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總體思路,國土資源大調查礦產資源評價累計新發(fā)現礦產地900余處。其中大型、特大型礦產地152處。新增一批重要礦產資源量,其中煤炭1300億噸、鐵礦石50億噸、銅3850萬噸、鋁土礦4.49億噸、金1830噸、鉀鹽4.68億噸。截至2009年底,我國煤炭、鐵礦石、銅、鋁土礦、金、鉀鹽等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分別比2001年底增長28%、11%、16%、30%、42%和23%。
通過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我國重要礦產資源均實現找礦突破。在能源礦產方面,松遼盆地外圍、西北銀額盆地、西南中上揚子盆地三大陸域油氣新區(qū),證實具有較大勘探遠景。新疆東部等煤炭資源整裝勘查新增資源量超千億噸。鐵、銅、鋁、鉀鹽等國家緊缺礦產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新發(fā)現遼寧大臺溝、安徽泥河、新疆阿吾拉勒、西藏尼雄等一批大型鐵礦,新增鐵礦資源量50億噸,開創(chuàng)了我國鐵礦找礦新局面。新發(fā)現西藏驅龍、云南普朗、羊拉、新疆土屋—延東等大型—超大型銅礦,新增銅資源量3851萬噸,有望形成西藏岡底斯、滇西北、新疆東天山等新的國家級銅礦資源基地。在山西交口—汾西、河南濟源—新安、桂西南、黔北等地區(qū)新增鋁土礦資源量4.5億噸,為傳統(tǒng)的鋁土礦資源基地提供了資源保障。柴達木盆地顯現出良好的找礦前景,初步估算鉀鹽資源量2.14億噸,羅布泊大型鉀鹽礦已規(guī)模開發(fā)。
鉛鋅、鎢錫、金銀等優(yōu)勢礦產開創(chuàng)找礦新局面。在揚子周緣、念青唐古拉、豫西南、西南天山、西南三江北段等地區(qū)鉛鋅找礦取得重大新發(fā)現,新增資源量8355萬噸。新發(fā)現湖南白臘水、錫田,新疆白干湖,甘肅小柳溝等一批大型以上鎢錫礦,新增鎢礦資源量106萬噸、錫礦資源量264萬噸,進一步鞏固了我國鎢錫礦產資源在世界的優(yōu)勢地位。在貴金屬方面,青海大場、遼寧青城子外圍、內蒙古朱拉扎嘎、海南抱倫等地區(qū)金礦以及川西、豫西南等地區(qū)銀礦調查評價取得重要進展,新增金礦資源量1830噸、銀礦資源量85165噸。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顯示,我國待查明礦產資源量巨大,總體資源查明率平均為36%。煤炭、鐵、銅、鉛鋅、鋁土礦、金、鉀鹽、鎢、銻等預測資源量至少是查明資源儲量的2—3倍;錳、鎳、錫、鉬、磷等預測資源量是查明資源儲量的1倍以上。
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專項,主要針對我國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開展基礎性、公益性、戰(zhàn)略性綜合調查評價工作,旨在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為政府履行規(guī)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國土資源的管理職能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公益性國土資源信息。實施周期為1999-2010年,總投入120億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