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第22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上,演員高片酬成為熱門話題
在票房不斷創(chuàng)新高的國內電影市場,“看電影”正逐漸演變成“看明星”。影片再爛,只要是明星大腕主演,就有觀眾涌入影院。一邊是不斷追漲的明星巨額片酬,一邊是屢屢出現的高票房“爛片”。日前,唐國強、張國立等80多位明星響應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演員委員會倡議,支持自降片酬。
演員降薪倡議能否落地?“爛片”橫行現象如何終結?在28日閉幕的第22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上,公眾普遍關心的演員片酬問題,仍是一個“不可言說的秘密”。受訪導演、明星大多三緘其口。在走紅毯環(huán)節(jié),記者試圖向多位明星提問,但均未得到回應。
整個劇組為演員打工已成為行業(yè)現象
業(yè)內人士透露,一線演員拍一部電影,片酬最高可達到5000萬元人民幣,二線演員和三線演員片酬不等。根據愛情片、喜劇片、戰(zhàn)爭片等不同影片的制作成本分類,演員片酬所占的制作成本從50%至70%不等,有些甚至高達90%,明星的市場影響力和粉絲數量成為唯一評“價”標準。
在影視產業(yè)邁入市場經濟的今天,有些明星一邊保持著新鮮感和曝光度,一邊漫天要價。一些港臺明星直言,在大陸拍電影“相當賺”。明星只要有話題性就有知名度,有知名度就能影響市場。本屆電影節(jié)臺灣地區(qū)電影代表團團長朱延平導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些臺灣、香港一線明星在大陸拿的片酬往往是本地的5倍。
有年輕導演向記者透露,在業(yè)內,沒有高片酬根本“請”不動大明星。大腕出演的電影永遠賣座,年輕導演拍攝的電影則永遠無人問津!斑@樣下去恐怕再做不起好片子。”
“有些電影號稱制作一個億,我覺得用不了1000萬元就能拍,剩余的9000萬元很明顯都給了演員。”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李前寬對記者直言,目前國內一部電影的演員酬勞可能占據整體制作成本的60%,甚至更高。整個劇組為演員打工已成為行業(yè)現象。
影視行業(yè)內部分人員薪酬過高問題已引起業(yè)內關注。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演員委員會近日發(fā)布消息稱,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制片、導演、編劇、演員四大委員會,聯手發(fā)出倡議抵制影視作品“向錢看”,呼吁演員作為公眾人物,傳遞正能量從自身做起,加強行業(yè)自律,維護并促進影視文化產業(yè)的健康、持續(xù)、良性發(fā)展。
演員片酬過高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在2010年,一些演出公司就發(fā)出演員降酬的呼吁。然而,兩年過去了,演員片酬有增無減,明星云集的爛片更層出不窮!度龢屌陌阁@奇》《富春山居圖》《大笑江湖》等影片雖然票房不俗,但在影迷中的口碑甚差!盃片”實際上在犧牲大牌明星的口碑、吸引力和個人信用品質。
一位臺灣導演表示,明星效應功不可沒,有些高片酬就是高得值。比如,花費1000萬元邀請周杰倫擔任男主角,他能帶來2000萬元的贊助。在一些商業(yè)片只想通過明星賭一把票房的同時,一些小成本制作的藝術片得不到在院線上映的機會。比如,賈樟柯小成本制作電影《小武》《站臺》《任逍遙》等藝術片難以與大眾觀眾見面。長此以往,在并不均衡的市場環(huán)境下,觀眾的欣賞品味也越來越單一。
在美國,電影本身除了注重明星之外,更善于開拓其他各類經營手段,比如系列片概念、熒幕偶像、導演風格等,這種“明星+類型”的營銷方式往往保證電影擁有長達十幾年的生命周期,一些經典影片在院線上映長達三四個月也不足為怪。一些創(chuàng)造票房神話的《星球大戰(zhàn)》《駭客帝國》《碟中諜》等好萊塢大片都是例證。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索亞斌說:“演員靠藝術片來賺名聲和藝術追求,靠商業(yè)片賺取利益,這是行業(yè)內很常見、并且應該鼓勵的現象。”有專家指出,范冰冰的《蘋果》、秦海璐的《鋼的琴》正是這類“聰明”的作品,這些演員在賺取票房的同時贏得口碑,再反過來提升名氣、創(chuàng)造更高票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