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短信通知,如果你發(fā)明你的信用卡有不正常交易產生,可以及時打銀行熱線,立即禁止”,工商銀行信用卡中心人士表現(xiàn)。
警惕成不良商戶“提款機”
雖然有銀行人士的安撫,但是用戶的擔心不是毫無緣由。事實上,后三碼離線交易產生的信用卡被盜取資金的風險是存在的。
比如作為防備手段的短信通知功效,據(jù)記者懂得有的銀行規(guī)定只有產生500元以上的交易額時,才會短信通知持卡人。那么獲取了他人信用卡卡號和后三碼的“有心人”就有可能利用這個規(guī)矩,每次只花費499元而不被發(fā)明。
再比如,各家銀行對“預授權”的規(guī)定不盡雷同,有的銀行規(guī)定持卡人在花費完簽字后,商戶才干正式扣掉實現(xiàn)凍結的那部分資金;而也有銀行規(guī)定具體扣除錢款的時間由商戶決定,有的商戶或許在持卡人沒有產生實際花費時就會扣除錢款。甚至是,某些居心不良的商戶在獲取信用卡后三碼后會借此良機“偷取”用戶的錢。
市民方先生就碰到了這樣的倒霉事,在一次某銀行信用卡中心寄來的賬單中,他發(fā)明多出了一筆300元的莫名扣款。幾番和銀行溝通之后,他得知這300元被一家從事會員花費折扣卡的商家給扣走了。怎么會和該商家產生關聯(lián)呢?本來一個多月前方先生在街上看到該商家擺攤設點傾銷一種花費折扣卡,工作人員對他表現(xiàn)試用期過后不續(xù)訂可主動取消,然后要方先生填寫個人詳細材料,包含信用卡卡號和背面的數(shù)字。正是填寫了這些數(shù)字,讓方先生不警惕成為商家的提款機。方先生后來懂得到,該商家是一家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簽約商戶,申辦了“離線支付”業(yè)務。商家登錄第三方支付平臺,在“信用卡遠程支付MOTOPAY(離線支付)”欄下,輸入被供給的賬號、客戶的信用卡卡號與后三碼,便可自行輸入金額,進行劃款。
“這樣的漏洞的確是存在的,如果知道持卡人的卡號和后三碼,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簽約商戶的確可以將用戶的錢給劃走”,一名第三方支付的業(yè)內人士對記者表現(xiàn)。這些不良商家不會劃走大筆金額的,一次只劃兩三百元,讓人不易察覺,“所以第三方支付平臺必定要加強對簽約商戶資質的審核”。
而今年6月鄭州警方破獲的一起案件,則更加讓卡族們心驚肉跳。
3名犯法嫌疑人居然在手中沒有信用卡,也不知道密碼的情況下,租來POS機終端,猖狂刷卡套現(xiàn)20萬。要害就在于,嫌疑人獲得了信用卡的卡號和后三碼。
“一旦你的卡喪失了,你感到卡號、后三碼信息泄漏了,盡快掛失,信用卡的后三碼會相應變更的。”記者撥打了建行、農行等多家銀行的客服熱線,都得到了同樣的建議。
記者手記
危險且被疏忽的“第二密碼”
通常人們都記得不要將自己的信用卡密碼輕易流露,卻對后三碼懂得甚少,“保密工作”更加談不上。
稱后三碼是信用卡的“第二密碼”毫不過火,前面文章已經提到,一些“有心人”會利用他人的信用卡號、后三碼,預定機票、酒店或者網上花費。其實,后三碼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防止自己的卡被“克隆”。不法分子如果偷窺獲取了信用卡賬號信息并復制卡,如果沒有后三碼信息,即使知道密碼,取款時也會被ATM機器拒絕。
對于這樣重要的一個“密碼”,國內持卡人幾乎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更沒有相干的風險意識。重要原因是銀行雖然鼓勵用戶進行持卡花費,但是卻沒有盡到警示性提示的義務。在用戶辦理信用卡時,相干的材料上都沒有任何介紹性、警示性文字涉及后三碼。
在美國等國家,不論是過卡交易還是離線交易,交易憑證都是持卡人簽字或后三碼,因此國外持卡人對后三碼的保護意識相當強。而國內的銀行鼓勵持卡人給信用卡設置密碼,宣傳密碼的重要性,同時又支撐后三碼的離線無卡交易,卻不向用戶告訴后三碼的重要性,結局自然可想而知。
相干鏈接
“三招”看牢信用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