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水街整體商戶入住率竟還不到40%。對此,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的解釋是,“事物發(fā)展得有個過程嘛,現在沒什么人,以后肯定會有的”。
前不久,南通市首座五星級影院101國際影城對外運營,這個號稱江蘇首座播放4D電影的豪華影城,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設計裝修投資2000萬元,引進美國空氣凈化系統及進口美、英電影環(huán)音系統等先進設備,觀眾看電影時如置身于森林中,能感受到逼真、震撼的音效。“建設方的良苦用心”卻不招市民待見,“打著4D豪華影城的旗號,看場電影就要百十來塊,一般老百姓誰有這個消費能力!”市民王先生直指影城不切實際,“希望建一些中低檔的電影院,讓老百姓能看得起電影。”
文化工程需回歸大眾
記者在采訪中切身體會到,一方面群眾有文化消費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文化消費卻不為群眾所接受,耗資興建的一些文化工程老百姓不“買賬”,陷入了發(fā)展困難、無以為繼的困境。對此,有學者認為,這根源于政府在決策時不切實際,動輒標榜“最大最強最好”的偏差,再加上城市間互相攀比,追求豪華,輕視實用,導致文化過度消費。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俞香順教授表示:“文化的過度消費與整個消費主義社會風尚、社會心理息息相關,‘極視聽之娛’,追求形式快感,但內涵缺失。高成本、收益甚微的文化工程在某種程度上也迎合、折射了這種風尚、心理。這些工程因為缺乏充分的市場調研,所以往往半途而廢。”
“一定的文化消費水平是與一定的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老百姓的經濟實力沒有到那種消費水平,追求高端化的文化消費只會造成資源、場地以及資金的浪費,最終落得‘吃力不討好’的下場。”淮陰工學院副院長江應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不僅如此,文化的過度消費會導致文化市場的惡性循環(huán)。‘劣幣驅逐良幣’,真正具有內涵的一些文化項目往往無法進入市場,并因此造成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良莠不齊的畸形局面。”
那么,如何使文化發(fā)展走向科學理性,如何避免文化過度消費呢?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管向群指出,一項文化工程的上馬需要市民的聽證,政府應廣泛征求社會的意見,文化設施應該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既要滿足“大眾”的口味,也要照顧“小眾”的需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考慮社會效益。“應當更多地考慮扶持社區(qū)文化、民間文化,滿足百姓的實際需求,而不應貪大求洋盲目跟風。”管向群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