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歲胡大媽扛水稻
看我也很有勁吧,能扛這么一大捆
齊魯網訊(記者 彭芳)大米是餐桌上的必需之物,哪里的大米好吃,每個濟南人都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吳家堡黃河大米。但是大米是如何種出來的,估計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日前,記者來到濟南頗負盛名的吳家堡大米產地槐蔭區(qū)吳家堡鎮(zhèn),詳細了解了大米的種植過程,并親身體驗了一把收割水稻的過程,真正體會到收獲糧食的艱辛和不易。
每年的10月份,是水稻成熟收割的時期,也是農民們最忙碌的時候,他們都期盼這段時間能有個好天氣來收割水稻。
記者來到吳家堡鎮(zhèn)周官屯村田間地頭,看到農民們在水稻田里忙忙碌碌,有用鐮刀收割水稻的,有蹲在地里捆綁水稻的,還有扛水稻的……
看著這一片金燦燦的水稻,記者迫不及待地想要試試了。接過鐮刀,記者發(fā)現(xiàn)這鐮刀非常鋒利,村民告訴記者收割水稻是有講究的,握稻的手要實,下鐮要準,收鐮要快……記者手抓一把稻稈兒,然后盡量快速地揮舞鐮刀,隨后再將割下來的水稻整齊地放在地中間。剛開始覺得挺有意思,但時間一長,記者有些撐不住了,尤其是腰有些疼,直不起來,由于鐮刀非常的鋒利,一不小心就會割到手,非常的危險。看來用鐮刀收割水稻不僅是一項技術活,還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新手干活時,鐮刀割到手、腿是經常的事情。
記者又來到胡大媽家的地里,她們正在往外扛稻子,雖然胡大媽已經60多歲了,但是干起來活來毫不含糊。記者剛開始以為有勁就行了,可是真正扛的時候,不僅要有勁,而且要使巧勁,上面不僅有重重的稻子壓著,腳下的路非常窄、高低不平,一不小心就會滑到溝里去。幾趟下來,跟胡大媽相比記者自嘆不如。
村民們說起種水稻的艱辛,都深有感觸,買種子、育苗、栽種、除草、施肥、殺蟲、收割、脫粒、碾粒、揚粒、晾曬,別看是農家活,種水稻可不簡單,前后得十幾道工序。干農活盡管累得腰酸背痛,但看到黃澄澄的稻谷顆粒歸倉,心里非常的高興,享受著累并快樂著的豐收喜悅!
忙活了半天,記者已是滿頭大汗,累的腰酸背疼,看到村民們臉上豐收的喜悅,記者體會到唐代著名詩人李紳的《憫農》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