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地鐵3號線8車站將恢復占用路面
后天起,位于南京路主干道上的地鐵3號線寧夏路車站就要恢復路面交通,而在年底之前,陸續(xù)將有匯泉廣場、五四廣場等7個明挖車站主體完工并恢復路面交通。據(jù)了解,地鐵明挖車站頂部距離地面僅有數(shù)米深度,恢復車輛通行后,眾多車輛駛過時是否存在地陷的危險?記者昨日獨家探訪,了解到從車站頂部到地面主要有5層結構,其中包括一層接近1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起到主要的支撐作用,即使五六十噸重的車輛壓下來也問題不大。
地鐵站就在腳下4米處
從寧夏路車站恢復路面交通起,3號線各明挖車站將陸續(xù)恢復部分路面交通,青島地鐵建設進入攻關時期。與暗挖車站不同,明挖車站有工期短、易施工等諸多優(yōu)點,但需要占路施工。明挖車站施工時,需要先在地面開挖車站主體,形成一個大凹槽,然后在上面覆蓋頂板并恢復路面交通。車站頂部和路面之間的距離大約在4米左右,甚至少數(shù)車站只有不足2米厚。對此,不少市民頗為疑惑,“路下面幾米的地方就是空空的地鐵站,這么薄的厚度,車輛通過時不會發(fā)生塌陷嗎? ”
昨日上午,記者前往寧夏路站一探究竟。今年4月底,該車站就完成了頂板“封蓋兒”,上個周末,車站上面的南京路已經(jīng)鋪好了最后一層瀝青,25日就能通車了。負責施工的中鐵十九局項目部負責人指著地面對記者說:“你現(xiàn)在站著的位置,路面以下4米深的地方就是車站了。今后南京路恢復交通時,所有車輛的重量都要靠這4米厚的結構來承擔。 ”
早在半個月前,記者就曾來到同為明挖車站的地鐵火車北站探訪。4.6萬平方米的地鐵車站頂部已經(jīng)大部分完成封頂,只剩一處1000多平方米的區(qū)域尚未完成封頂,數(shù)十名工人正在綁鋼筋,為最后的封頂做準備。現(xiàn)場施工負責人介紹,地鐵火車北站的車站頂部和地面之間只有2米多的隔離層,主要起到承重的作用,而2米多的厚度,在3號線所有明挖車站中,算得上是最薄的之一。
五層結構保路面牢固
匯泉廣場車站項目總工陳學龍介紹,明挖車站施工中,車站頂部和路面之間一共有5層結構。拿匯泉廣場車站為例,車站主要占用文登路施工,上面的結構厚度僅有1.8米-3.4米,最下面一層是接近1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再往上分別是由土壤構成的回填土層、主要由沙子構成的砂礫層、由石頭構成的二灰碎石層和最上面的三層瀝青。“上面一共有5層,加起來的總厚度也就在1.8米到3.4米之間。其中,最主要的承重結構就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層,它的主結構是用20多厘米粗的鋼筋綁成的鋼筋網(wǎng),再在上面澆筑混凝土,形成能承受數(shù)十噸重量的鋼混結構。 ”陳學龍說,地鐵明挖車站今后牢固不牢固,最關鍵的就是這層鋼混結構,而鋼混結構上面的4層其他結構只是道路鋪設中的必要程序,雖然也起一定的承重作用,但和鋼混結構層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寧夏路車站上面的承重能力形容起來更加直觀?偣ね踅ㄝx說,在車站頂部鋪設過程中,他們曾做過專門試驗,使用一輛10噸重的汽車,在路面上行駛,地鐵車站頂部的南京路路基幾乎沒什么波動,“保守估計,車站頂部的路面至少能承重五六十噸。 ”
同為地鐵明挖車站,為何不同車站頂部和地面之間的厚度不同?據(jù)介紹,由于車站頂部道路今后通行車輛多少不同,車站要求的承重能力也會不同,因此土層厚度就有區(qū)別。例如,地鐵火車北站頂部道路是站前廣場,主要是行人通行,它的厚度就比五四廣場車站頂部厚度要小。此外,厚度的區(qū)別也跟不同地鐵站的運行線路有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