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糖葫蘆拿得太多,背不動了。進城以后見小孩子就白給他們,惹得小孩子們前呼后擁的跟著,還沒出城就把糖葫蘆分完了,倒也熱鬧。”砂原惠回憶。
幾經變遷后,步兵170師最后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也就是解放戰(zhàn)爭中林彪所率領的赫赫有名的“四野”序列。
1998年10月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戰(zhàn)史》,首次披露了抗戰(zhàn)勝利后,東北民主聯軍以及后來的四野初大規(guī)模留用日本軍人的情況。
這些后來被日方稱為“留用者”,被中方稱為“日籍解放軍老戰(zhàn)士”的軍人,分屬醫(yī)療、空軍、鐵道、機械等多個技種。
自愿報名參軍的砂原惠的情況和“留用者”顯然不同。不過,他之后的命運將很快和這些人產生交集。
踏上歸途:從朝鮮戰(zhàn)場到東北老航校
1950年年底,砂原惠所在部隊開赴朝鮮戰(zhàn)場。他所在連隊接到的任務是偵察、勘探地情,為一座機場的修建做準備。
按照規(guī)定,日本不是朝鮮戰(zhàn)爭的參戰(zhàn)國,日本人不能出現在戰(zhàn)場上。不過,此時的砂原惠在經歷了遼沈、平津戰(zhàn)役后,已經完全把自己視作中國人。
“我填表的時候填的就是中國人。”砂原惠說,部隊當時并不知道自己的情況,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也做好了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準備,甚至寫好了遺書,“但38軍里的很多日本人雖然跟隨部隊開拔到了丹東,但沒能過(鴨綠)江,也不允許過江。”
1953年,中日雙方就日僑歸國問題達成一致。“張榮清”至今仍對當時部隊首長找他談話的場景歷歷在目。
“小張,你是什么人?”這位張姓政委問。
“我是軍人,一個中國的軍人,革命軍人。”“張榮清”回答。
“不是吧?你是不是日本人?”張政委問。
一來二去,“張榮清”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也由此離開了朝鮮戰(zhàn)場。
東北老航校——中國空軍的搖籃,是砂原惠人生旅途的下一站。
這所位于牡丹江的航校,以原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團第四練成大隊的林彌一郎部,也就是關東軍空軍王牌部隊骨干為班底組建而成,旨在為新中國培養(yǎng)空軍力量。東北老航校培養(yǎng)處的160余名飛行員中,有23人參加了1949年的開國大典,駕駛飛機飛過天安門上空。
組織安排砂原惠到東北老航校政治部日工科工作,一方面負責與日籍官兵的溝通,另一方面借機補習日語,為歸國做準備——在中國生活的時光,讓砂原惠幾乎忘記了日語。
初到東北老航校的砂原惠并不適應。
“我一看都是日本人,還給鬼子吃白米飯,根本就接受不了。我們在朝鮮戰(zhàn)場上吃的是什么東西啊,他們都是日本鬼子!”砂原惠甚至絕食兩天以示抗議,“我當時的思維已經完全是一個中國士兵的思維了。”
“中國士兵”的思想工作最終由中國領導解決:航校領導了解到砂原惠的思想后,向他解釋了老航校建立的前因后果,“說我們應該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戰(zhàn)斗”,“我腦子里認為領導說的都是對的,也就慢慢接受了這一現實情況。”
1955年3月,在華生活17載的砂原惠離開中國,隨大批日僑返回日本。不過,他的弟弟妹妹由于已經在中國娶妻生子或嫁為人婦,暫時留在了中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