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時光流轉(zhuǎn),日月穿梭,千年大運河吟唱著一首源遠(yuǎn)流長的歌。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chǎn)項目。中國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開鑿至今已有1600多年。由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頻道策劃的《行走大運河》大型采訪活動從德州一路南下,走臨清、過陽谷、穿行微山湖,泛舟臺兒莊,試圖解開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有關(guān)運河文化的“歷史密碼”。
9月19日起,齊魯網(wǎng)將同步推出《行走大運河》系列報道,從德州、臨清、聊城、陽谷、東平、南旺、濟寧、南陽、魚臺、臺兒莊等十地,通過記者的鏡頭、聲音詳解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南旺,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行走大運河》系列報道之六
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 記者 胡蒙 攝
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 記者 胡蒙 攝
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 記者 胡蒙 攝
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 記者 胡蒙 攝
直播山東記者走進南旺 記者 胡蒙 攝
齊魯網(wǎng)濟南9月24日訊(直播山東記者 胡蒙 李靜 濟寧臺 相旺 汶上臺 劉慧)南旺分水樞紐是古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臟工程”,它的歷史地位完全可以和都江堰相提并論。正因為它的存在,確保了明清兩代大運河連續(xù)500多年暢通無阻。日前,《直播山東》的記者就來到了位于濟寧西北方向的南旺。
南旺水利樞紐工程1412年建成
山東段運河在1289年鑿?fù)ê,由現(xiàn)在位于泰安寧陽縣的堽城筑壩引汶河水至濟寧,在濟寧建天井閘分水,以此保障運河的水源。不過,不知是不是當(dāng)時運河建造者的測量出了差錯----位于濟寧西北方向的南旺是整個大運河的地勢最高點,被稱為“水脊”。濟寧的地勢比南旺低,要往南旺方向分水實在是“水往高處流”。結(jié)果,會通河“常患淺澀”,漕船過大則經(jīng)常擱淺,造成堵塞。如此,元朝會通河的效率非常低下,漕運糧食每年僅數(shù)十萬石而已。
永樂九年,明成祖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人主持疏浚會通河。會通河雖然重開了,但河道水源依然不足,宋禮擔(dān)憂有殺頭之罪,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微服尋訪良策,這時他遇到了白英,并采納了他“引汶濟運”的建議治理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