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傳媒并購德云社,真耶假耶?目前雖然難以確認,但絕非空穴來風。有記者爆料說,早在去年初,本山傳媒就曾派專人去德云社“探路”,其時,德云社如日中天,生意紅火,自然不甘屈居人下,此事就擱下了,F(xiàn)如今,德云社遭遇“滑鐵盧”,對本山傳媒來說,實是千載難逢之良機,有所“運作”當在情理之中。
如果此消息屬實,那么,本山傳媒及其掌門人趙本山的目的何在呢?據(jù)趙炎分析,炒作的成分居多,利益驅(qū)使次之,或者也存在本山傳媒欲以多元化的藝術(shù)之路求得更大發(fā)展空間,又或者是本山個人欲扮演娛樂“救世主”角色等等。所謂“無利不起早”,德云社明為“燙手山芋”,實際上蘊藏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價值,本山真智者也。
趙本山喜愛炒作、精于炒作之道,這在娛樂圈是出了名的。別人炒作,事先往往疏通好媒體,然后制造“爆點”推出,是為笨著。本山炒作,歷來采取的是“牽著媒體的鼻子走”,雖“不差錢”,卻“不花錢”,媒體是主動提供服務(wù)的,是“不花錢”的“妓女”。前不久,為炒作即將出爐的《鄉(xiāng)村愛情4》,不惜“犧牲”男一號小沈陽的“名聲”,把美國人也拉下水,充當了免費的幕后推手。此番并購德云社,消息真?zhèn)坞y辨,如云似霧,吊足了媒體的胃口,最終無論真假,本山傳媒都是最大受益者。
德云社的巨大社會效益,本山垂涎久之!暗禄n生寓理于樂,云隱靈臺萬象歸春”,郭德綱創(chuàng)建德云社,是在中國相聲藝術(shù)走進低谷的1995年,十余年的風雨歷程使德云社鑄造了傳統(tǒng)相聲藝術(shù)的輝煌,受到了京、津乃至全國觀眾的交口稱贊,這種巨大的社會美譽,與趙本山近年來如影隨形的負面口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購德云社,對改變趙本山的社會形象有百利而無一弊。
雖然德云社暫停了在北京諸多劇場的演出,雖然德云社旗下的產(chǎn)品暫時“被下柜”,但是,這僅僅是暫時的,郭德綱不可能被長期封殺,德云社也不可能被長期整頓。趙本山看得很遠,德云社蘊藏的經(jīng)濟價值是難以估量的。2008年到2010年,短短的兩年間,德云社創(chuàng)造了文化藝術(shù)產(chǎn)業(yè)化的奇跡,郭德綱本人主持的電視節(jié)目收視率驚人,其音像制品銷售也異;鸨2①彽略粕,本山傳媒將拓展自己的產(chǎn)業(yè)多元化之路,生存空間更為廣闊,經(jīng)濟效益也將隨之倍增。
本山傳媒在當下并購德云社,極有可能出于趙本山個人之“救世主”情結(jié)的驅(qū)使。本山的多重性格中,“急人所難、濟人所困”是極其“難得”的一重。章子怡陷入“假捐門”,本山仗義執(zhí)言力挺之;東北人來北京,遇到困難,只要找到本山頭上,有求必應(yīng)。從本山多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談的話來看,“凡事為別人著想”幾成他的標簽“語意”。如今,郭德綱“圈地”鬧出事端,德云社被殃及,本山伸出“援手”,“拉郭兄弟一把”,意料之中、情理之內(nèi),符合趙本山一貫的“救世主”做派。
如果本山傳媒并購德云社傳聞屬實,一旦運作成功,將掀起中國娛樂巨頭之間的重組并購之風。對本山傳媒自身來說,此舉開創(chuàng)“俗文化”兼并“民間高雅藝術(shù)”之先河,是對國家高層“反三俗”決心的肆意嘲弄,在趙炎看來,大忽悠此舉,醉翁之意不在酒。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