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六年(632)九月,天下升平繁榮。李世民仿照漢高祖劉邦的做法,帶領(lǐng)文武百官,懷著功成名就的喜悅心情,回到了闊別17年的故鄉(xiāng),當(dāng)他看到接駕的宏大場面,感動萬分,遂想起母親未能見上他得天下而流淚。即派重臣杜如晦、房玄齡領(lǐng)人賞賜閭里,以表謝意。李世民故地重游,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即席賦詩:
幸武功慶善宮
壽丘惟舊跡,豐邑乃前基。
粵予承累圣,懸孤亦在茲。
弱齡逢運改,提劍郁匡時。
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
梯山咸入欺,駕海亦來思。
單于陪武賬,景逐衛(wèi)文螭。
端扆朝四岳,無為任百司。
霜節(jié)鳴秋景,輕冰結(jié)水湄。
元黃遍原隰,禾穎積京畿。
共樂還鄉(xiāng)宴,歡比大風(fēng)詩。
李世民此行停留了七天,起居郎呂才立即將此詩譜成樂曲,配以管弦,名曰《功成慶善樂》。組織64名少年頭戴進德冠,身穿此褲褶,長袖漆髻,伴隨著清脆而悠揚的曲調(diào),緊張排練。正式演出,李世民專門邀請父老鄉(xiāng)親和他一起在慶善宮進行了觀看。這個舞蹈表現(xiàn)了唐太宗16歲應(yīng)召從軍,18歲舉義旗反隋,28歲登上皇位推行“貞觀之治”所取得的成就和對故鄉(xiāng)的贊美戀念。整個劇情形象生動,把詩意表達的淋漓盡致,李世民看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起名《九功舞》。從此以后,每逢重大活動,《九功舞》都要演出。據(jù)說現(xiàn)在的《唐長安樂舞》都是由此舞蹈演變而來的。
李世民第二次回武功,是貞觀十一年(637)十月,這次他帶領(lǐng)“百騎”善射能手巡幸武功,用冬季圍獵這一活動,來鍛煉士兵意志,增強防御敵入侵能力。他要求所有隨從不得干擾百姓,踐踏莊稼,并寫了“日食三餐常念農(nóng)夫辛苦,身穿一縷當(dāng)思線女勤勞。耕夫役役多無隔宿之糧,蠶婦波波少有御寒之衣。”的傳世名言。他在武功別館備薄酒,宴請故人,不時離坐向鄉(xiāng)親們敬酒,整個宴會氣氛和諧,其樂融融。面對此情此景,李世民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重幸武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
重幸武功
代馬依朔吹,驚禽愁昔叢。
況茲承睿德,懷舊感深哀。
積善忻余慶,暢武悅成功。
垂衣天下治,端拱車書同。
一朝辭故土,四海遂為家。
列筵歡父老,回輿訪牧童。
這首詩大有“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味道,把李世民思鄉(xiāng)愛民之情躍然紙上。
至今,武功縣仍保留著李世民當(dāng)年所經(jīng)之地和射獵遺跡的傳說。如:咬(樂)馬村,涼馬村,棗林村,布王(網(wǎng))村,張堡(捕)村,趙(照)村,高村,觀音堂村等。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