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鴻儒朱熹的詩句,端端正正地鐫刻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的楹柱上。在這么一個西方文化浸泡到極致的地方,東方傳統(tǒng)而古老的東西竟保留得這么規(guī)整而富有生機,的確值得大陸同胞深思。
繼承傳統(tǒng),發(fā)展新學,是一個需要堅持、平衡、和諧與審視的話題。邃密與深沉,尤為可貴。遺憾的是,我們的理性與感性卻往往在這些“可貴”的方面出現(xiàn)偏執(zhí)。要么固步自封,要么全盤否定,左右搖擺,大忽大悠。許多東西的答案非常簡單,我們卻搞得過于玄奧;有些問題本身帶有十分復雜的多面性,我們卻又弄得過于主觀、武斷。中文有個成語叫“恰如其分”,現(xiàn)實里卻充斥著顧此失彼、矯枉過正。當今社會出現(xiàn)的一些浮華、浮躁、浮靡、浮夸的輕浮與投機取巧現(xiàn)象,與我們的指導思想和文化底蘊、與我們的民族魂塑造、與我們不太善于進行理性的批判與反思,應該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科學技術具有生產力屬性,這個論斷無疑是英明、正確的。但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世界上有正物質,就會有反物質;一個事物有正面的屬性,就應該有反面的屬性。也就是說,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有破壞力的屬性。
危言聳聽嗎?當然不是。讓我們回顧一下,諾貝爾與愛因斯坦在得知自己的發(fā)明與理論,被用作制造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后是如何反應的,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再看看集市上賣水產的用化學藥水浸泡海鮮的做法,以及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蘇丹紅”“多寶魚”及“三聚氰胺”等等事件,還有高考過程中的“現(xiàn)代化”作弊方式,這其中不也很有些“科技含量”嗎?沒點專業(yè)頭腦,哪里能有如此的“高超創(chuàng)意”呢?至于網絡世界中的“病毒”與“黑客”現(xiàn)象,就更是以科技反科技的典型案例。每時每日,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花多少銀子,在從事這種人為造成的“殺毒”與“反黑”工作。
實際上,只有客觀地認識科學技術的副作用,才有可能避免或減少其危害性,更好地發(fā)揮其正面效應。如科技與生產、生產與環(huán)保,環(huán)保與科技,就是一個典型的需要人類付出智慧的三角關系,處理好了環(huán)環(huán)相通,處置不當則處處掣肘。除弊才能興利,這道理很好理解。遺憾的是,科技的兩面性很少有人提及,對它的頂禮膜拜卻隨處可見。
再以“經濟全球化”為例。到底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要把全球搞成何等模樣,恐怕很多人都會存有疑問!叭蚧笔前l(fā)達國家倡導與推行的,那么它對全球所有的國家特別是不發(fā)達國家是否真的具有普惠價值,會否出現(xiàn)像非洲之類相對落后國家被“邊緣化”的問題,卻應該予以認真的檢討與充分的反思。畢竟無論什么發(fā)展方式,只要會造成嚴重的貧富懸殊與社會分化,就絕對不是什么好方式。
正像“WTO”是富人俱樂部一樣,“全球化”毫無疑問是強者的盛宴。在鼓勵競爭方面,雖不無積極意義,但作為一個生吞活剝地舶來的新概念,它絕不可能是一個完美而毫無瑕疵的模式。即使不能指為“侵略”,也完全有理由理解為擠占。不知為什么,每當聽到“全球化”,就總會想起當年蘇聯(lián)人要搞的所謂“大家庭”與“聯(lián)合艦隊”。
在“全球化”大潮的沖擊與物質欲望的誘惑下,原本經濟困頓落后的眾多國家,除少數(shù)愚頑不化者外,紛紛從以往“安貧樂道”的混沌中醒來,懷揣著大致相同的癡迷想象與美好愿望,希冀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過上美國人那樣富足的大生活。但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假如所有國家都像美國大佬那樣闊綽,我們的資源與環(huán)境能不能承受,我們的地球會不會答應?
關于“經濟全球化”,國外倒偶聞不同的聲音,國內卻是一邊倒的推崇,幾乎見不到任何的質疑。我們的很多經濟學家,不知是真的不懂還是昧著良心不說話。像郎咸平、劉姝威那樣有真知灼見又敢于振臂一呼唱反調的學者,實在是太過于鳳毛麟角了。
仔細想一想,經濟全球化,資本是如魚得水、暢通無阻了,但飲食、服裝、民俗、文學藝術、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是不是也要全球化呢?如果全球的文化都標準化了,所有的國家都跟一個國家一樣了,所有的國民都啃著一樣的漢堡,喝著相似的可樂,瞅著雷同的大片,甚至都操著大一統(tǒng)的鳥語,人類的多樣性與世界的多元化還從何談起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