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意大聲奔走呼號,我只是一個詩歌的愛好者,我其實也是網(wǎng)絡(luò)上的一個“炒家”,我“炒”的“菜”估計也沒有多少味道。但我想以自己多年寫詩的,一些粗淺的領(lǐng)會,談一談這方面的一些基礎(chǔ)功,或許能給有意探討寫詩的朋友們一點點的啟發(fā)。我盼望自己能把這些領(lǐng)會寫成一個系列,但誰又能知道是否寫得完呢?或許明天,俺不“炒菜”了,又改行去“賣菜”了。
比喻,在詩歌寫作中可以說是應用得最多的一個伎倆了。最早可上溯到《詩經(jīng)》,比如魏風中的《碩鼠》一詩,就是應用比喻伎倆,將肥大的老鼠比作貪婪的官吏,在這首詩里,老鼠是本體,官吏是喻體。關(guān)于比喻的定義,歷代學者眾說紛紛,有的說: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鄭玄〈周禮·春官注〉)。有的說:因物喻志,比也(鐘嶸〈詩品序〉)。朱熹的〈詩集傳〉則說明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果我們不拘于舊日經(jīng)學家們牽附政教的說法,只從比喻最簡略最基礎(chǔ)的意義來說明,則比較統(tǒng)一的的看法是:把欲描寫之事物借比為另一事物來加以敘述的一種表達方法?梢院敛豢鋸埖卣f,一個人寫詩,能不能應用好比喻與其它修辭的伎倆,就能從中看出他寫詩基礎(chǔ)功的好與壞。
對于比喻伎倆在現(xiàn)代詩歌中的應用,我們首先要弄清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類似點(即類也),以力求貼切;然后請求新(即奇也);最后要喻外有意(即志也)。哪么怎樣才是類呢?這就要尋找事物的類似點,我們只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就能發(fā)明很多事物之間類似的類出來:比如沙和雪,花朵和美人,流水和時間……這些事物之間類似的處所越接近,用之比喻就越貼切。這就請求我們在選擇本體和喻體時要精加篩選,發(fā)掘不同事物之間最類似一面的特點出來。事物之間類似的特點有時不是只有一點的,會有好多個類似點,比如沙和雪,從色彩上看,它們有白這個類似特點;從感到上看,它們都給人柔和的感受;在應用兩個事物進行比喻時,我們要根據(jù)自已詩的表達請求,來加以強調(diào)它們之間最類似的一面。如描寫一女子沉睡的姿勢,我們會選擇用沙丘而不用雪,同一女子,如描寫她的輕盈的姿勢我們會用雪花而不用沙子,這就是根據(jù)表達的請求來選擇喻體。在沙與雪的類似點之外,它們還有完整不同的另一些特點,如沙的沉重與雪的輕盈,用沙丘描寫一女子沉睡的姿勢,用雪當然也可以,但為什么用沙丘比較好呢?因為沙還會給人以實與重的感到,而雪卻相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沙丘做喻領(lǐng)會更貼切。
另,本體和喻體,可以是事與物,物與物,物與事,事與事之間相比;其特點可以是色彩,感到,形狀,本質(zhì)意義,味覺,嗅覺……之間的聯(lián)想。如大漠沙如雪,是把月光下白的沙(視覺)比喻成雪(雪自然已是白的了),這是以物喻物;又如美人如玉劍如虹,玉的潤澤空透(視覺),滑與涼(感到),干凈(本質(zhì))不是與美人的內(nèi)涵很想似嗎?揮劍時的弧度與劍主的胸襟,氣勢與虹的橫跨跡象不是很吻合嗎?再如前面的《碩鼠》一詩,將肥大的老鼠比作貪婪的官吏,就更是貼切得妙。
我們寫現(xiàn)代詩,應用比喻時除了貼切,還請求新。新是指出新,創(chuàng)新,新鮮,新奇。還是以前面的老鼠比作貪官來說,《詩經(jīng)》之后,有過多少詩或文章這樣比喻過了?我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恐怕不少吧!哪你現(xiàn)在再用這個來比喻就沒意思了,吸引不了讀者了,人家都用濫了你還拾起來做什么呢?就好像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的詩歌,大家都用太陽啊月光啊雪啊花啊什么的,讀來沒一點新意,會給讀者留下印象嗎?我想不會,不但不會,還讓懂詩的人看著木然,就好象吃飯吃了幾十年,你若問我對所吃的飯有什么感到,恐怕我會一時茫茫然。朋友們,施展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吧!尋找別人沒想到的東西,不要人云亦云,哪只能使你越寫越可笑。不妨看一下這一節(jié)詩: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