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開發(fā)網絡、影展等發(fā)行新渠道
據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產量就高達893部,其中故事片為745部。另據數據顯示,這其中將近七成影片無緣進入院線,淪為炮灰。對于這類影子電影來說,應該另辟蹊徑,盡可能地去開拓出電影發(fā)行的新渠道。
隨著互聯網用戶不斷增多,電影成為各大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的重要內容板塊,相較于院線,網絡平臺會覆蓋到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尤其對于那些電影院匱乏的地區(qū),觀眾想看電影只能通過互聯網。因此,片方可以通過和網絡平臺合作的方式,將電影在網絡上映,也可以通過廣告、版權費等渠道獲取收益,擴大品牌影響力。
除了網絡以外,電影頻道及各大地方衛(wèi)視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電影發(fā)行渠道。王先生介紹:“目前我們就正在與一些地方衛(wèi)視進行電影版權購入的洽談,隨著智能電視銷售量增多,相信在未來,觀眾通過電視消費電影也將成為一大趨勢。我們也在調整發(fā)行戰(zhàn)略,院線競爭壓力越來越大,800多部的電影年產量要是僅憑院線去消化,根本就不現實,再加上進口大片,這塊蛋糕就更難分了,電影不能在院線這一棵樹上吊死。”
另外,也有業(yè)內人士建言,對于那些制作、宣發(fā)資金本就極為有限的中小成本影子電影來說,如果內容足夠有新意,參加影展也是一個不錯的出路。在獲得國際認可、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也能對影片在國內市場起到間接的免費宣傳作用。
行業(yè)建言
盡管近兩年國產電影無論是總體產量,還是單片票房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但是這其中仍不免產業(yè)泡沫的存在,盲目投資、題材相撞、發(fā)行渠道單一、供求關系嚴重不平衡等問題日益凸顯,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市場中會有大量影子電影的出現,而它也從側面反映出電影產業(yè)鏈的不成熟。
對此,博納國際影城相關負責人表示,站在院線的角度來說,衡量一部電影是否具備市場潛力,最重要的就是投資規(guī)模、主創(chuàng)團隊。另外,如果是系列電影,之前的票房基礎也是考量的重點。因此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片方,在立項時都應該首先去客觀地評價一下自己的影片,同時理性地看待如今的電影市場。
(編輯:Yang)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