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上海 教育學者)
爸爸媽媽甚至年邁的爺爺奶奶背著書包,孩子空著手的景象,在我國隨處可見,而大家對此也很理解:書包太重了。這種環(huán)境之下,對孩子們成長十分重要的兩大教育——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就逐漸遠離
三名10歲左右的女生,相約跳樓后被送醫(yī)院急救,談起為什么要跳樓,她們稱 “死了就不用寫作業(yè)”。
在幸福的“第一課”剛上完不久,就出現(xiàn)這么不幸福的事,再一次激起大家對當前教育制度的控訴,發(fā)出“救救孩子”的吶喊。在不經(jīng)意中,有的議論開始走調,三名悲情的女生,被莫名涂上反應試教育、反作業(yè)的英雄主義的色彩,就如大家當年對待高考零分試卷一樣。這顯然走向反面,不會是救孩子,而會是害孩子。
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學生因學習或生活上的問題走極端,都是十分錯誤的,是對生命的不珍惜,對自己和對家庭的不負責。這是討論學生自殺事件的基本點,也是進一步教育、引導學生的基本點。為此,大家在分析制度之弊、教育缺失時,不能突破了這一基本底線,否則,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么小,就做這么多作業(yè),不逼死人才怪”,“這是孩子們在用生命控訴”,要是孩子聽了,會恍惚覺得,死是一種解脫,或者抗爭的手段。而生命教育則告訴我們,生命是第一位的。
批評教育制度,以及引導學生以積極態(tài)度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變得很糾結。在多個講座中,我都遇到類似的提問:你一直批評高考制度,為何還要對學生進行高考志愿填報咨詢,你這樣做,不是在為你批評的高考制度服務嗎?這樣的問題本不值得一辯,類似于你一直批評中國教育問題,為何還要送孩子讀書一樣。但是,從不少人對這問題十分感興趣的樣子,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還有一定普遍性。
批評高考制度,其用意是推進高考制度改革,為所有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但這不意味著,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革,就讓孩子們不參加高考——當前能有條件,在體制外選擇教育的家庭并不多,更多家庭是需要面對國內高考的。如果我給所有學生描述高考改革的愿景,并告訴他們完全不顧當前的規(guī)則,結果會是怎樣的局面?
我曾在多篇文章中談到日本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客觀而言,日本的高考競爭比我國還要激烈,孩子的學業(yè)壓力也很重,但是,日本孩子的吃苦精神、意志力卻很強,其中一個原因是,家長并不包辦孩子的一切,不會把孩子的書包搶過來自己背,也不會說孩子你這樣的學習太辛苦了,而是堅持讓孩子自己背書包,告訴他這是你應該付出的努力。
我國孩子吃了那么多苦,學習壓力那么沉重,可他們卻沒培養(yǎng)起吃苦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不是一件很冤的事嗎?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就是家庭和學校沒有告訴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爸爸媽媽甚至年邁的爺爺奶奶背著書包,孩子空著手的景象,在我國隨處可見,而大家對此也很理解:書包太重了。這種環(huán)境之下,對孩子們成長十分重要的兩大教育——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就逐漸遠離。每個孩子至少12年的痛苦學習、生活,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不少孩子連自主生活的能力都沒有。
我一直認為,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在當前教育制度下的學生積極適應,是不可對立的,不能因為制度不改革,就告訴學生消極應對,還賦予其叛逆者的色彩。不能因制度之弊,而忘記了人生需要奮斗的基本價值觀。而后者,既是減少制度之弊在個體身上產(chǎn)生影響,也是推動制度改革的力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