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礦難事故現(xiàn)場,一白發(fā)老人得知孫子遇難的消息后悲憤交加,拉扯著在場處理事故的一名干部說:“為什么死的是我孫子,你們這些當(dāng)官的為什么不死啊!”情急之下,老人話說得太偏激,但這位干部沒有責(zé)備,而是上前攙扶著老人說道:“老人家,我同您一樣悲痛。以后,我就是您的親人!”說罷,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
傳統(tǒng)觀念中,人們對“會說話”持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孔老夫子就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其實,這話有失偏頗。倒是古人另一句話說得好:“一言之辯,重于九鼎至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看來,對如何說話不可小視。
春秋時期,晉國大臣荀息勸誡晉靈公放棄建九層之臺的故事很有趣。荀息得知靈公勞民傷財建造九層之臺,冒著“進諫者,殺無赦”的危險來見靈公,說自己能連疊12枚棋子,且加上9個雞蛋。靈公甚覺稀罕,便令他表演。荀息疊起12枚棋子之后,又將雞蛋往上放。靈公驚呼危哉!荀息見時機成熟,便說此不足為險,尚有更險之事。靈公問何事,荀息從容答道:九層之臺,三載尚未完工,然男誤耕,女誤織,國庫空,鄰虎視,若此,國將亡矣,累卵之危尚可比?靈公恍然大悟,下令停建九層之臺。
錢學(xué)森既是一名嚴謹?shù)目茖W(xué)家,又很講究領(lǐng)導(dǎo)藝術(shù),連批評人都別具一格。一次,錢老與身邊一名專家談起軟件問題,他便讓其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這名專家寫了一篇文章交給錢老,錢老看后微微一笑說:“我給你念首詩吧。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錢老念完清代袁枚的詩后,對方臉紅了,忙把文章拿回去修改。待修改后再送審時,錢老仔細看后說:“這回你是認真的。”
當(dāng)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打比喻和念詩的方式勸誡人、批評人,畢竟不是一般人所能為的。但有話好好說,把話說得有分寸、中聽,能夠入耳入心,卻是每個人都需要學(xué)習(xí)和修煉的。時下,一些干部“雷語”不斷,不僅影響了自身的形象,而且有損于黨和政府的威信,更從反面證實了“會說話”的重要性。
俗話說:“言為心聲”。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又不僅僅是藝術(shù),它與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guān)。那些常講“雷人”之語的人,不只存在不會說話的問題,其背后是驕橫跋扈的心態(tài),是“官本位”思想的折射,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錯位。因之,要好好說話,須得好好做人。只有心里裝著百姓,加強自我修養(yǎng),才能待人以誠講真話,言之有物講實話,言簡意賅講管用的話,與人溝通講貼心的話,掌握分寸講能做到的話。即便有天大本事,也不說天大的話;心有委屈和隱情,也不說過頭的話。使說的話讓群眾愛聽,從心里點頭,從而搭起拉近感情、增強理解、維護團結(jié)、促進和諧的橋梁。
有話好好說,贏得的不僅是掌聲,更多的將是心聲。向賢彪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