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990年出生的女孩子23歲了,到了國家規(guī)定的晚婚年齡,“90后都晚婚了”,這讓一些至今仍奮戰(zhàn)在婚戀路上的70后、80后“無言以對”、“情難以堪”。
近日,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2012年濟寧市區(qū)有6000多對新人登記領結婚證,初婚者平均年齡在25周歲左右,與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線城市相比,我市初婚者的均齡遠低于30歲大關,但也“擦邊”邁入晚婚時代。因經濟和觀念的雙重壓力,很多70后、80后都在考慮“先立業(yè)后成家”,奮斗著、等待著、盼望著,不經意間淪為“被晚婚”一族。
曲阜師范大學教授張英魁表示,造成當前晚婚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整個社會發(fā)展,由原有穩(wěn)定型的生存狀態(tài),轉向了一種流動性、競爭性的生存狀態(tài),在這種變化的生存狀態(tài)中,“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在情感上以及自身的人生定位上,都處于一種適用期”。由于在價值觀中沒有很好形成一種對穩(wěn)定的婚姻、家庭與情感的認知,“內心中沒有一種穩(wěn)定的心態(tài)”,只能被社會環(huán)境以及社會價值觀左右。
“我剩故我在”
女博士忙學業(yè)無暇愁嫁人
小郭,27歲,北京語言大學在讀女博士。都說女博士是“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人”,小郭卻不這樣想,盡管國家規(guī)定大學階段便可結婚,小郭也不想“趕這種時髦”,因為她堅信“我剩故我在”,為了拿到博士學位,進入高校工作,她認為30歲以后結婚也不算晚。
小郭告訴記者,她在高中時學習成績很好,當年準備報考北京大學,但是高考發(fā)揮失常,填報志愿時選擇了北方一所二本院校。小郭說,大學四年,她在拼命學習準備考研,考研成功后依然拼命學習,三年后被博導錄取,雖然學業(yè)上做得“風生水起”,但在個人情感上,小郭卻被折磨得“遍體鱗傷”,她選擇不婚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你看考博是我的目標,那我就選擇認真考試,”小郭說,她現在一點都不急,順其自然,專注地去做一件事就行。
小郭告訴記者,高中時期的那段戀情至今令她刻骨銘心,她用7年的時間維系的這段感情最終也沒能有結果,讀研時與地質大學一位博士男談戀愛,最后也“無疾而終”,愛情里的兩次失敗經歷也讓她沒有心力再談感情,“我現在就想進入大學當老師,為了這個目標,我會繼續(xù)拼命讀書”,愛情誠可貴,理想價更高,也許寒窗苦讀換來的豐碩成果,能讓她在“無愛”的日子里找到一些安慰。
“連自己都養(yǎng)不起,拿什么養(yǎng)家”
大齡剩男屢遭“催婚”邁步走上相親路
今年28歲的小閔,大學畢業(yè)5年,由于一直堅持追求新聞夢,小閔先后辭掉了3份令人羨慕的好工作,現在濟寧某報社上班,雖然投身到自己喜歡的新聞行業(yè),但小閔臉上卻不見當初的興奮勁,因為他發(fā)現現在的這份工作,并不能為自己提供一份很好的生活保障,“如果我連自己都養(yǎng)不起,以后怎么去維持兩個人的生活”,“買房、買車、裝修、養(yǎng)孩子,哪個不是用錢的主”。
按照當前的收入水平,要在這個城市扎根非常困難,小閔感覺自己“只是這座城市的過客而已”,“隨時可能換另一份工作”,所以也始終沒有成家立業(yè)的打算。小閔說他現在就時常幻想,將來孩子結婚伸手管他要錢的情景,“想想就很恐怖”。
相對于其他同事,小閔已是“大齡剩男”,雖然年紀不小了,但在愛情里他還是只“菜鳥”,人生僅有的一次戀愛經歷,也在畢業(yè)前成功化為“革命友誼”。小閔說自己并不著急找對象,“無所謂”,主要是父母、親戚、朋友的“催婚轟炸”,讓他有些承受不起,這才不得以走上結婚的“終南捷徑”———相親。然而經歷幾次相親后,小閔感覺“像演戲”,需要不停地揣摩對方的心理,“我試著出招,她接招,感覺非常累,累了也就算了”。
小閔說自己并不完全屬于“被晚婚”一族,“沒有結婚的欲望”,“沒有遇到對的那個人”,“現在的生活狀態(tài)與理想的結婚狀態(tài)不一樣”,盡管如此,對未來小閔還算樂觀“不懷希望也不絕望,慢慢來”,“說不定哪天就能遇到對的那個人”。
相關閱讀